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度创作”让歌声更具感染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歌唱教学是深受孩子喜欢的高雅艺术,童声合唱圣洁纯净,被誉为“天籁之音”,它对学生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性格情操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品特点,学会准确用声;提高艺术修养,正确处理“情与声”,实现声情并茂两大方面探索歌唱教学中对作品“二度创作”的实践与尝试,提高歌唱教学实效,让孩子们的歌声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歌唱教学 分析作品 二度创作 有效教学
  每一首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作曲家是写故事的人,而演唱者是讲故事的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变成歌声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是给予创作作品更丰富、更完美的补充,它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让歌曲通过演唱得到升华。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与学校合唱队指导老师,长期担任着小学歌唱教学与训练,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品特点,学会准确用声
  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深情厚谊,他们把情感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需要歌唱者去体会、去领悟。歌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真,演唱时就更完美动情。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应该先将歌词反复吟诵,一方面感受歌词的寓意、韵律,另一方面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和思想情感。然后深入歌曲旋律,从各音乐要素细细分析,体验音乐语言的艺术魅力,把握作品后再设计有效的歌唱策略,用相应的歌唱技能传递真情实感。只有深深打动自己才能更好打动观众,唤起情感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
  1.抓细节、巧引导,让歌声更动情
  优秀古诗歌曲词曲珠联璧合,语言文字的巧妙、细腻也往往是音乐旋律最具感染之处。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引导和深入,能让短小精悍的古诗歌曲在学生心中扎根,更是引领学生动情歌唱的有效催化剂。
  《静夜思》是一首深情、缓慢的四拍子歌曲,每个乐句的旋律走向与文字内涵天衣无缝。这是作曲家在领悟诗人情怀的基础上用音乐语言再度煽情,将诗词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传递得更为淋漓尽致。音乐旋律上下行走向产生的八度对比,是对学生声音训练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笔者借助比较让学生感悟相同旋律变化重复,主、属和弦的不同色彩呈现不同语气,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鲜明的扬抑对比、眼随声走的神情,声情并茂的歌声传递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歌曲的合唱部分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和声交融让歌曲更具感染力。二声部的同音进行、半音与小三度旋律色彩营造了诗中的情和景,高声部则以有控制的声音柔和飘出,将游子渴望与家人团聚之情传递得淋漓尽致。
  2.显风格、巧表现,让歌唱更出彩
  音乐作品体裁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各异,这给歌唱表现赋予了广阔的舞台空间。歌唱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如果唱与演恰到好处,定能妙趣横生更具魅力。
  纵观近几年的合唱比赛,让观众真正享受的就是声、形、神具备的优秀团队。比如,军旅歌曲《打靶归来》在武警战士生动、俏皮的演绎下,瞬间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当笔者把这男声团的精彩表现带人高年级音乐课堂时,学生们都很吃惊!有效地引导后笔者欣喜地看到,在校园合唱舞台上,各班精心设计精彩演绎,用集体的智慧生动再现作品意境与情趣。
  笔者作为学校合唱队指导老师,多年来在合唱作品的选材、训练和舞台表演中进行了较多的思索与实践。最大的感触是:巧妙选曲、凸显风格、呈现起伏、强调对比!印象很深的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贵州民歌《摘菜调》。歌曲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小节的引子清新抒情,描绘了一群姑娘轻盈活泼走向菜园子。间奏后的33个小节是歌曲主题部分,轻巧活泼的音乐表现了姑娘们摘菜时生动情景。第二次间奏后进入第三部分,音乐舒缓优美,高声部领唱、二三声部伴唱呼应,仿佛看到姑娘们这边摘,那边采的敏捷身影和生动场景。音乐从第83小节开始到结束速度突然加快,一直推向全曲最高潮。最后3小节突放慢,用肯定的语气唱出“摘都摘不完啰”的戏剧化情趣。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看教師如何去发掘。初次让学生尝试主题时,学生非常兴奋,笔者趁热打铁开始“点菜”:青菜白菜韭菜菠菜、黄瓜茄子莴笋海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哎呀……这些趣味盎然的话语起初学生直白没“味”,慢慢地在更夸张地说、唱、做对比下,言语与声音位置逐渐趋向戏剧色彩,各组菜名重音恰到好处,乐句间语气递进逐步呈现。所以合唱指挥只有执着学习、深入钻研,针对作品的情绪、风格,对症下药,才能引领队员人情人境,手上的功夫是靠不断锤炼,日积月累形成的。选择作品时切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秀的,恰到好处的才是最有效的。
  二、提高艺术修养,正确处理“情与声”,实现声情并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过多关注音乐记号、呼吸换气等技术,没有把歌曲整体情感表达与技术处理有效融合。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爱的人间》这首《光明世界》的主题曲。课的前后加入了不少感人的事迹、音响,让学生感受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感人事例。遗憾的是在歌曲学习和演唱中抛开了情感这一关键要素,以至于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失去了它原有的艺术魅力。笔者在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时,让学生体验盲童生活中所遇的困难,感受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倾听他们对无数帮助他们的好心人的感恩之情。在歌曲教学中始终围绕情感与旋律特点两条线索启发引导,发挥教师的歌唱示范作用,使学生陶醉于感人的旋律之中,动情忘我地歌唱,他们用歌声唱出心声,传递着爱满人间的温情,更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再现人人献出一份爱心,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优秀的歌曲演唱应是声情并茂的情感表达与心声流露。“声与情”是歌唱中的血与肉,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平时的训练要系统化,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掌握歌唱状态、理解作品情感,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1.咬字归韵,以声传情
  歌曲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而声乐则是语言文字的升华,语言与旋律完美融合,才能更好诠释歌曲。我们常听到的“字正腔圆”就是对咬字吐字的衡量标准。中国语言文字讲究平仄、押韵,歌曲韵母多收于“a、ia、ua”“eng、ing、ong”等字音,教学中加强诵读指导有助于正确的咬字归韵,这样的训练在低年级教学中尤为有效且重要。
  例如,二年级歌曲《草原上》:“草原上,羊儿跑,好像白云飘;蓝天上,太阳照,草原风光好。”歌词中的“跑、飘、照、好”都是韵母“ao”,引导学生正确吸气,张开内口,高位置诵读“跑跑跑一|照照照—|白云飘—|风光好—”。当学生的发音纳入正确状态后,后面的歌唱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低年级歌唱启蒙中字正腔圆练咬字尤为重要。
  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靠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笔者常听到教师们的困惑,学生演唱时,到底该用怎样的声音呢?笔者认为音色源于作品本身,不同作品采用不同音色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风格特点。训练学生声音具备多种表现力、驾驭各种音色变化是教学的重点。比如,面对进行曲时学会选用饱满有弹性的声音,面对圆舞曲时会运用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摇篮曲时能用柔和甜蜜的声音去表现,面对抒情轻柔的歌曲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如遇轻巧活泼歌曲时,把声音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明亮、晶莹剔透的声音靠前。教师要善于调动人声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表达的意境。
  2.善用表情,以情带声
  优秀的歌者,除了方法、技巧,生活体验,还要善于用脸部表情、动作、眼神和舞台形体表演充实演唱。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用眼睛与人交流,用动人的歌声、动情的表演牢牢吸引观众。只有“动真情。真动情”才能传递真挚的情感,激起心灵共鸣,达到最佳艺术效果。教师只有自身艺术修养提高了,才能深入分析,运用声音上的高低、强弱、刚柔、放收、连断等对比,生动形象地处理作品。歌曲处理更多的是从音乐本体人手,借助音乐语言的剖析,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筆者2009年曾执教古诗歌曲《游子吟》,将这首母爱主题的颂歌设计成了“真情传递爱”的活动形式,自始至终以音乐为载体,紧紧抓住歌曲本身的旋律线、情感性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和教育。将歌声与慈母手中的针线有机融合,将心中涌起的阵阵情感波动与乐句、乐汇、乐段中的每个细节紧密结合。2018年笔者再次执教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创作。围绕诗的情境笔者创编了二声部,以旋律骨干音的长音哼鸣和不同衬词,更好地表现了母亲将全部的爱融在这密密的一针一线里,激起学生用动人的歌声情真意切地歌颂这母子情深。二声部的拓展既体现了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更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对教师而言是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则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歌唱人人都会,各有巧妙不同”。音乐教师要让歌唱教学实现“忘我演唱、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只有提升自我修养,重视歌曲的“二度创作”,才能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给观众,呈现在课堂。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们更爱歌唱,让他们的歌声更具感染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