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次创编让课堂更具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巧妙恰当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基础,邵欧丽老师的这节《生活好帮手》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设计思路新颖,教学环节完整,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总体而言,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改;自主探究
  我们首先谈一谈大的教材背景:邵老师所用的教材是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新改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这一版本与之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抛弃了以传授技术操作为主,注重渗透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掌握关键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术,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守信息社会规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努力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再来说一说这一课:《生活好帮手——数字化优势》是第三册八单元31课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初步了解数字化的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数字化生活习惯。这一课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信息数字化表示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我们的身边实例来验证,这些优势看得到、摸得着。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初步认识了信息与计算机;掌握了简单的操作如电脑画图、中文输入等;了解了简单的算法,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对这一课的理论学习是没有什么难度。但仅仅理论的解说是不够的,邵欧丽老师梳理了本课的重点,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编,增加了一些新元素,特别是后面的运用一些简单好操作的小软件创作自己的数字化信息作品,提升了一个高度,达到既有理论的铺垫,又有真实的操作,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邵老师以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本,制定的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从知识、能力、素养几个方面都进行了目标设定,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步骤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氛围浓厚。教师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合理利用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注意教学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邵老师首先通过一段诙谐且易懂的微视频《什么是数字化》吸引孩子们,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对数字化世界的理解,然后再展示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时髦的“三转一响一咔嚓”,再让孩子们发现当今社会比较突出的数字化产品,通过两者对比,说一说数字化社会的优势;随后,以普通纸质画与电脑绘画对比,让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更好,这正是课本中的“想一想”;在“学一学”阶段,邵老师主要通过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这个时髦的购物节来让孩子们体会网购快递数字化的优势,特别是以家乡的邮政编码为案例,一下子就让孩子们知道数字化分拣的“量”与“质”都是人工无法比拟的;这时老师又巧妙引出手机的多种运用,通過孩子们的讨论得出二维码的使用,小小的二维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集成数字化信息的几何图形,信息容量大,使用范围广,纠错能力强,安全又可靠,制作很简单等特征;然后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个人专属的二维码,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个人展示、小组评价、教师点评,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邵老师用一点时间小结这一堂课的收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邵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自主探究为主,重视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让课堂回归现实生活。前面的微视频播放导入课题来吸引孩子们,加深对数字化的理解,随后又通过三组场景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数字化社会的优势;再就是老师运用讲授和示范演示教学法给孩子们展示具体制作二维码的过程,设置任务驱动让学生完成个性专属二维码的制作,同时还分小组帮助、展示、互相评价作品。这些方法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孩子们都努力行动并渴望能有更多的收获。
  新课程要求教师使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本课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既准确到位,又灵活多样,根植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独有的魅力。比如把教材中原有的“条形码”更改为“二维码”,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二维码”的了解更高于“条形码”,且“二维码”的实际应用也更加突出,远比一维的条形码要高级,接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同时,邵老师在网络上查找了一款专门制作二维码的绿色小软件,不用网络在线,也不需要安装,学生可直接上手制作,这也体现了教师应用先进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渗透了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意识。
  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把制作好的个人电子名片是否可以随便上传到网上组织讨论,悄然的指引学生注意信息安全意识。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这种巧妙的处理可见教师的用心。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所欠缺,特别是对结果的评价多一些,对学生的评价少一些,教师的评价不能随便,更不能没有原则地说“好”,没有对学生的作品缺点具体指出,导致大部分学生犯同样一个问题;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深度不够,小组同伴之间缺少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指引不够;此外几个环节过渡词语的设计不流畅,原计划运用手机投屏技术,让学生现场扫描自己制作的二维码,由于切换不及时没能体现,这也说明邵老师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结构完整,亮点突出,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强烈,动手设计制作踊跃,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节好课。
  参考文献:
  [1]朱雪芳.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66):140-140.
  [2]杨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47-50.
  [3]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J].青海教育,2018(10):10-13.
  作者简介:
  肖舜尧,邵欧丽,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路第四十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