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众赞歌前奏曲的诞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天主教由于内部矛盾分化出来的新教产生了新的宗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马丁路德作为新教的领袖,音乐敬拜是他的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音乐,众赞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后来到巴洛克时期,管风琴是当时最具时代性的乐器,它的音色可以有排山倒海之势也可以有高贵典雅之美,以及演奏出的丰富的和声的性能使它成为宗教音乐发展所依赖的乐器。天才音乐家巴赫作为新教路德宗派的信徒,他在众赞歌圣咏曲调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世俗流行的曲调,汇集自己的智慧与感情,充分发挥出他作为管风琴师的才能,于是就有了《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
  关键词: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巴赫;管风琴;《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
  一、马丁路德的众赞歌
  15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分裂,它成为了教会压榨的主要对象。他们为了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控制着德国大量产业,增收土地赋税,买卖教职,高额出售赎罪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讲到:“大宗钱财就这样年年从德国流入罗马,由此而增加的重压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僧侣的憎恨,而且激发了民族意识。”[1]
  16世纪初,德国上层统治阶级一直计划着使德国教会独立,使德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但是由于王权的软弱,担心天主教大诸侯的反对,计划并没有实施。例如萨克森威廉公爵在1446年的法令中规定禁止教会法庭审理世俗案件,更能看出罗马教廷作为德国最大的政治经济剥削者,是德国进步的主要障碍。为了清楚这一障碍,马丁路德为了群众的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发动了宗教改革。
  《欧洲史》中讲:“马丁路德成为第一次新教起义的领袖。路德维登堡神学教授资格的讲演显示出他‘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已经孕育良久。”[2]马丁路德为了支援萨克森选侯禁止台彻尔在他的领土兜售赎罪券在维登堡城堡教堂的门口钉上了《95条纲论》。后来在与冯·厄克博士辩论的准备过程中他写下了路德主义的著名论纲。
  马丁路德不仅是宗教改革家和神学家,同时也是诗人和作曲家。音乐敬拜作为他礼拜仪式的一部分,他渴望所有人都能分享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于是他花费很多时间来制作音乐,其中众赞歌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胜利赞歌曲中的坚定形象带有英雄时代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宗教仪式,繁琐的复调体逐渐被取代,赞美诗渐渐地由齐唱形式被人们改写成四部和声形式,旋律放在高声部以便在礼拜仪式进行时大家一同演唱,歌词改用了本民族语言德语。除此之外,《欧洲史》中讲到:“路德派的音乐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每个教区必须有自己的指挥、风琴弹奏者、唱诗班,以及一支训练歌手和演奏乐器者的队伍。”[3]这些措施也使得德国在后来成为了欧洲音乐教育最发达和欧洲世俗音乐最丰富的国家。
  二、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
  巴赫作为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一生创作出许多宗教乐曲。在巴赫看来,音乐是作为赞颂上帝的一种声音,他认为“路德主义是产生音乐最丰富的土壤。”于是他从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中获取灵感,将马丁路德的众赞歌的曲调结合当时的流行的世俗曲调,将他的灵感与管风琴宏伟的音响相合,创作出了《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充分将他深沉广阔的音乐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前奏曲,其每首作品规模不大,在何平的《论巴赫〈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的写作特点》[4]中,他将这四十五首前奏曲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固定调形式的众赞前奏曲、装饰性的众赞前奏曲和组曲形式的众贊前奏曲。在他的研究中,固定调形式的众赞前奏曲的主要特点是“圣咏作为固定曲调出现于任何一个声部,自身变化少有时以较长时值出现,在当圣咏作为固定调与其他声部进行对位处理,这些声部时值较短,与圣咏形成鲜明对比。”(如Wir danken dir ,Herr Tesu Christ ,Dass du fur uns gestorben bist)装饰性的众赞前奏曲的主要特点“在处于高声部作为‘固定调’的圣咏以高度装饰和加花技巧处理,装饰手法大多运用经过音、辅助音、旋音、震帆颤音等,低声部与高声部相对,弱起的律动,均匀平稳的节奏型,从而体现出巴赫主题器乐化处理的大师般技巧。”如(Das late Tahr vergangen ist)组曲形式的众赞前奏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圣咏上作一连串的变奏,而在每一个变奏中一方面作为固定调圣咏的本身变化,一方面其他声部做声部性格的变化”(如Christ ist erstanden)。
  管风琴作为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键盘乐器。在这一时期,管风琴的音色纯净美好,发音清晰,可以清楚地听到复调音乐。并且那时候的管风琴制造音色更趋于统一,音域更加宽广,操作更方便,构造也变得更加合理。由于赞美诗的曲调平稳,节奏型均匀非常适合管风琴演奏,因而可以在西方音乐史上大放异彩,管风琴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发展。
  巴赫将自己的情感和高超的管风琴技术融合在一起,使得众赞歌再一次显示出它那坚如磐石般的民族信仰。在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中,前奏曲和赋格组成的大型复调音乐套曲打破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将许多性质不同的段落组成单乐章作品的混合结构形式,形成了新的含有独立和对比特性而又互为补充的创作模式。三重奏鸣曲则运用了意大利风格,三个声部分别由两层首键盘和脚键盘演奏。众赞前奏曲是在演唱众赞歌之前先根据所唱旋律主题弹奏一个前奏,通过巴赫的管风琴的高超技艺使众赞歌充分展现出它的生命力,也最能体现巴赫对于艺术完美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393页
  [2]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M].世界文化出版社,第480页.
  [3] 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下卷)[M].世界文化出版社,第483页.
  [4] 何平.论巴赫《四十五首众赞前奏曲》的写作特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