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本科生的“紧箍咒”管理与大学教师快乐教育模式重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全社会对于学历的认可度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剖析我国本科阶段教师教育过程当中的现状,呼吁老师与学生都应回归教学的本体地位,通过“紧箍咒”管理与高校教师的快乐教学模式重建,帮助本科学生从“他人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实现教学新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本科生  紧箍咒  快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98-01
  顾明远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大学理想就是大学的价值观,在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引导航向作用。以英国举例,在牛津和剑桥统治英国大学最初的几个世纪,强调要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仅是有学问的人。白壁德强调大学的精英教育,鼓励受教育的精英以身垂范,重视大学教育。我国本科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给予更多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规模,但学生的“紧箍咒”管理不够。为了实现其长久发展,严格学生毕业标准、培养过程和质量显得紧迫且必要。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快樂与教育的结合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关心与探索的主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对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是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类型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松散、低效,基础课程相对薄弱。课堂实施过程当中的问题也被揭示出来,“教师主体”的地位少有改变,课程的探索还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
  一、本科生“紧箍咒”管理
  1.本科生自我管理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认为,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认识自己。自我管理是行动自律的需要,自我服务意识,需要发自内心的行动,并且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认识自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了“问答法”从本质上教会学生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获得真理,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外在之物的追求,而应该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真正的人。
  引导本科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都经历过奋斗的高考,不缺乏学习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制力,但是缺少内力和大学理想。本科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反思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成长之路取决于个体的主导性与主动性。学习生涯不仅需要理性的规划更需要科学的管理。
  2.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新生处于中学到大学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一年级教育”(First Year Education)相关实践及理论探索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一年级教育”的教学设计基于两个纬度,一是更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二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大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日本在21世纪开始引入“一年级教育”的理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学习和生活能力。台湾在大一课程当中设置“职业新鲜人”课程,帮助学生快速熟悉大学,教育学生在学习态度、礼仪规范、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自信心、自我认可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避免“宽松教育”背景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能力弱等问题。正确引导和管理大一新生关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成败,一年级教育是本科生紧箍咒”管理的亮点和重点。
  二、快乐教学模式的重建原则
  1.快乐性原则
  西方崇尚快乐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柏拉图、夸美纽斯和斯宾塞的贡献最为突出。斯宾塞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苦行僧的生活,忽视了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快乐教育的提出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教会大家通过改善心态来获取快乐。在其著作《智育》中斯宾塞表达了“教育当使其愉快,而一切教育当使其有趣”的观点。教学过程的愉快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刺激心理保持对功课的兴趣。
  快乐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斯宾塞提出的一系列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提倡建立合理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强调教育要有乐趣,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围绕学生进行,忽视了快乐的发出者教师的研究,关于高校教师快乐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教与学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彼此的互动之中完成,在教育过程中要完成学生学的愉快,首先要保证的是教师的快乐心态。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唤醒”与“解放”的双重重任,实际教育中最有成效的是品格教育,需要教师作出表率,如果教师本身就不是一个具有快乐情绪的人,这就像是要求一个过着奴役生活的人去解放他人一样是荒谬可笑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事实证明与教师讲授的知识相比,向学生传递的能量与爱,更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本能。
  2.主体性原则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且将其运用到本科教育层面。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围绕学生展开,实现师生共建,通过协调合作达到共同发展。
  主体性不仅指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换,还包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需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具有鲜活个性和强烈求知欲好奇心的,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必带来创造性的枯萎。互动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是交往,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还能形成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增加其参与感与创造力,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3.实践性原则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克鲁克夫 (L. Krokfors)等学者将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师教育称为“教师教育的双重实践”。教学实践需要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研究教学的内在规律,教学研究是为了更好指导教学实践。
  我国传统教育家孔子提出学思结合的教育理念,美国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等原则也印证了做与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大学快乐教学模式的重建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参与,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本科教育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原则在本科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实践出真知,学习的乐趣与快乐也源于实践,实践原则是本科快乐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紧箍咒”管理与快乐教学模式重建能够引导本科学生从“认清自己”到“成为自己”,从“他人教学”向“自我教育”转化。紧箍咒与快乐的教学在刚柔相济中提升本科教学育人的理念,使学生获得身心的解放与人生的成长。自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走向,也是“紧箍咒”管理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 2012(08).
  [2]郭戈.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作者简介:
  原露(1988.04-),女,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影视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