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长期以来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被忽略,伴随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71-01
  1.核心素養要求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现代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长期教育下形成的,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今后适应社会,提高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基础、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义务、实践创新等因素,它不但是一种传统学科知识的认知,更是一种情感与道德价值观上的认知[1]。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利用学科的教学功能,融合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提高自主能动性,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满足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学习成长的兴趣,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总之,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培养形成,需要经历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教材在我国初中课堂上实践应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如师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少教师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导致教育的学生将语数外作为唯一的升学学习指标,忽略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脱离现实,抽象化的教学导致学生无法联系实际认识与理解教学内容,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进程。还有一些教师没能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通过灌输式、题海式进行教育,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3.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的对策
  3.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任何教育都源于生活实际,一旦脱离日常生活,教育就毫无意义,也无法发挥教化学生的功能。因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具备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比如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互联网科技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引用一些今日头条、新闻联播的画面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自主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机搜索、整理、分析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尽可能在课堂上表达针对某一新闻、现象产生的想法和观点,提高学生播报、表达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中解脱出来,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引用知识探讨问题,从而成为具有见识,具备分析能力的人[3]。
  3.2应用案例情境,提高学生处事应对能力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实,丰富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想的活跃性,激发学习兴趣,将其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导入有趣的知识内容,结合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用具有吸引力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目的[4]。案例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实施的过程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实施重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学习《憧憬美好集体》一课时,教师提前从做好网上备课准备,从网络上找出一些集体合作的案例供学生了解和分析。随后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将2016年奥运会发生的“中国女排将观众打哭了”、“中国乒乓球队把日本队打哭了”、“男篮把自己打哭了”的事件引入到教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部分经典比赛片段的播放让学生重温比赛的时刻,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从这些事件中回忆结果,如中国男篮输球太多,乒乓球队找不到对手,中国女排失去竞争优势却奋力夺牌等等,由学生思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案例情境教学法还能引发学生思考,特别是教师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紧密联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后,教师利用案例创设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深入地、积极地思考。思维是学生开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情境的创设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热情。
  3.3加强教学环节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思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如让学生明确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角色与立场,尽可能交由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则充分发挥辅助者与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与互联网手段,在趣味引导下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核心素养。其次,教师要积极营造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条件与平台。多年来,合作学习一直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广泛应用,而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最后,教师要重视实践检验过程的重要性,将实践作为检验知识真理的标准与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制定个性化的实施对策,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将其紧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计划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答辩能力,在拓宽学生社会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事件,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核心素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生活性,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还是培养学生道德思想与综合素质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入更多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各种问题,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侯远姣.网络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3):86.
  [2]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1):92-93.
  [3]王月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2017(5):35-36.
  [4]潘文婷.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