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人才的培养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能力,和利用课堂要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浅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  情境  能力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167-01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给“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突出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不是用来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怎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呢?
  一、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曾有一个教师对现在的教育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教现在的学生教育就像教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打麻将,那么按照教学的理论来讲,需要语文老师给老太太补习拼音,补习繁体字,数学老师教加减法知识,校长要开财会课,还要请专家做“麻将技法20讲”的报告。这样下来,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教完,结果老太太还没学完就快累死了。
  核心素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注重考查学生在情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怎么做?就像那个老太太学打麻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找人陪她练习,只需一个下午,保管老太太学会。学会打麻将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让打麻将发生在老太太身上。而课堂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很简单,一个秘诀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学习。
  首先要让知识回归具体的问题情境。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加快知识的内化,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中,学生明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后,让学生在临泉县城的地图上找到步行街的位置,然后设置两个问题:步行街为什么分布这个位置?老师想开个耐克鞋店,店铺选在哪里好?学生用已有的商业知识,及熟悉的逛街生活经验,讨论后会告诉我步行街所在的位置的原因: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开店铺也选在步行街,人流量大,生意多。学生在思考答案时,就已经在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了,在帮我选店铺地址的时候又把知识应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促进了地理知识集聚效应的内化,还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课程要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自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瞬间万变,生活节奏空前加快,各种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崩溃,迅速形成了一股股新的思潮,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乃至思想意识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也深受影响,在经济社会里,除了道德范畴以外,金钱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几乎也囊括了生活的全部,乃至人生的价值。教学《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时,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为例,讲述生物基因保护的重要性。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老师,屠呦呦是谁?我反问:鹿晗是谁?全班激动回答:男神。学生知鹿晗而不知屠呦呦。
  核心素养应体现个人需求与社会愿景的统一。真正的“全人” ,除了具备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能力,更应有端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基础。由此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应为负责任的公民。
  首先,着重利用课本中的课程要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挖掘出社会责任感与教材的结合点、切入点,如人口、资源、地理环境问题等。比如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的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农民、牧民、 政府官员、环境保护者等, 对草原的保护或是开发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面对农民、牧民与政府人员的争论,当地长远利益与当地居民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学生尝试达成共识,提出协调草原开发还是保护这一矛盾的可能办法。学生通过切身参与和内心的体验,感动自己,说服他人,产生共鸣,形成情感体验 ,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理解性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利用地理学科中的隐性课程要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地理学科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如超级工程、美丽中国、航拍中国等。丰富多彩、气势恢宏的纪录片除了直观的带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国家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养成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学《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课时,超级工程3里面的“粮食工程”,学生由西南的元阳梯田看到东北的国家农场,直观的看到超级工程的背后,伟大的祖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国家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纪录片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那些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当学生看到袁隆平利用技术使每亩水稻由两百公斤增产到一千公斤,并且80多岁的高龄还在致力于盐碱地水稻的种植时,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崇拜与尊敬,这对于学生的金钱崇拜,生活享受等价值观也是一个很好的修正。
  综上,是对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落实的一些浅显认识,然而,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如何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仍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 。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推进学校变革[J].中国教育报,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