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培智学校线描画教学策略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具有身体功能障碍的孩子也需要获得良好的教育,其中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开展线描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运用概括观察及实物分析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评价跟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培智学校线描画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培智学校  低年级美术  线描画  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4;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29-02
  引言
  线描画通过单纯的线条变化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结构,具有实践性强、方便、创作自由等特点。在当前很多培智学校的低年级低段美术教学中,就已經注重将线描画引入其中,这些智力障碍学生在线描画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促进了精细动作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为此,教师应该注重线描画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运用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当前培智学校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落后
  培智学校低年级美术教学的对象是思维能力低于正常人的智力障碍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与学生的能力、情感等方面结合到一起,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单一枯燥的绘画教学,不注重与外界生活环境的联系,这样学生难以感到趣味性,教学效果较差。
  2.教师自身能力问题
  面对这些存在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热情,努力激发和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所以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培智学校教师的美术基础理论和技能比较缺乏,对待学生也缺乏爱心和耐心,工作热情不高,不能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直接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培智学校线描画教学策略的实践
  1.兴趣引导
  智力障碍学生在心智发育方面不健全,低年级低段学生又是活泼好动的,此时教师在线描画教学中应该以兴趣为切入点,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兴趣引导的方式,这样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1]。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丰富有趣的图片,比如将普通正常能力低年级生所创作的线描画作品展示给他们,运用小视频为大家生动详细的介绍,并且将这些作品归纳为各种类别,如动物类、人物类、景色类等,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括观察
  培智学校的学生受到智力发育的限制,会对美术线描画中的一些概念不能很好的把握,但这在线描画教学中又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概括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分析,最终帮助其建立物体的概念[2]。例如对于平面图形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旗帜、钟表、玩具等物体,让学生细致的观察,并详细指导绘画的整个过程,讲解绘画步骤,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而会对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产生初步认识,并且也能够进行明确的区分,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方式,学生就能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提高绘画水平。
  3.实物分析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师在线描画教学中不能运用常规的“构图-绘画”这样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的确定绘画主题,并且要尽量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例如在教学生绘画静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苹果、玩具、文具盒等实物摆在讲台上,通过实物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对物体的外形、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真正的认识,这样所创作出来的线描画作品才会更加生动形象。
  4.积极评价
  培智学校的学生由于智力存在缺陷,往往会有自卑的心理,在线描画学习的时候也会存在更多的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他们才会大胆参与尝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弧线的使用”这个技巧以后,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给予全面评价,指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后,要抓住他们的有效行为进行评价跟进,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去继续学习提高。
  结语
  总之,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线描画教学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美术教学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阳光开朗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鹏.培智学校线描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52.
  [2]朱丽燕.浅谈培智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5(0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