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的Java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Java软件操作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但是基于分析目前学校的情况,Java的实践基地和教学手段难以和市场衔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偏离了时代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型人才。针对这种现状分析,本篇文章科学地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即“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契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任务驱动  Java教学  改革探索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编号:201702168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40-01
  引言
  我们知道,Java具有诸多的特点,比如,简单易操作、分布式、安全性以及多线程和动态特征等。Java作为普遍使用的操作程序,可以编写具体的应用程序,其中包括桌面程序和网页程序以及分布式和嵌入式的程序和系统等。通过对这款程序的学习,为以后的编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Java教学在现实教育状况下的弊端
  (一)教学模式难以契合教育改革要求
  Java作为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要想获得项目的开发经验主要来源于在基层的实践过程和研发过程。然而,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利用大量的精力和实践去做科研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架构,在教学环节采用老师教授,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因此导致在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出现理论硬,难以正确引导学生转化为实践。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本知识定位模糊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地相关教材内容,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是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往往还想购买一些相关的Java内容的拓展性教材,但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学生在选择教材的同时难以做到正确的抉择,以至于影响学生学到的固有知识。
  (三)实践环节和理论知识严重脱轨
  学习Java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足够的机房,这样才可以支撑Java教学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机房并不是很充足,所以老师在开展Java教学过程中,基于这种现实条件,这两项课程老师必须分开讲解,然而教材的理论内容主要依靠老师呈现在课堂上,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命令的状态,同时,开展实践课程时,由于理论知识不牢固,很难单独完成实训任务,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四)教学手段落后
  在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大学中存许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手段、头脑风暴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等。虽然,学校积极地秉持教育革新的理念,将各种教学手段推行并应用到课堂中,但是由于教师并没有足夠的经验,所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涌现了许多不匹配教学内容的手段[1]。
  二、“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改革途径
  (一)教学配套设施改革
  我们知道一体化教学新型模式不仅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是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架构的重要前提。为了确保顺利开展Java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各个部门需要共同协作,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应的软件专家或者教学管理者来进行教学讲座或者开展座谈会等,全方位建设软件和硬件设施。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理论后,利用完善的设施机构创建实践情境。
  (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着重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将任务贯穿到整个课程,通过创建合适的情境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实践。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多种大型项目,自行结组完成,并在老师的指引下降问题各个击破,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我们通过设置任务、实施任务、验收任务,老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
  (三)考核机制改革
  要想保证一门课程具体的实施效果,务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设置相关的考核标准以及科学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以便教授Java课程的老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规划,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我们可以分别设置三项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项目成绩、期末考评成绩,并通过加权平均的科学算法,计算最终成绩,方便考试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Java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着重讲一体化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参与性,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亚洲,郭东山.Java教学中多维任务驱动方法的应用探索[J].科技与创新,2017(12):137-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