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山西“山曲”的音乐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的民歌种类多样,有节奏宽广的山歌,山歌往往是在山区中演唱,旋律高亢;有在都市中演唱的小调,小调的旋律往往是流畅、明快的;还有在劳动时所演唱,节奏感丰富的号子,这三种民歌的种类被称为中国民歌三大体裁。除此之外还有集山歌的高亢、嘹亮,和小调的欢快、流动,两种民歌体裁特点的“山曲”,由于山曲是在山区中演唱,所以大部分是属于山歌风格,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具有小调特色。著名音乐家江明惇先生说“人民的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民歌的形成、发展以及流传的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因而,体裁的问题也很复杂。汉族民歌中多种体裁因素相综合的现象、不同体裁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都是很常见的。”[1]山曲就是一种集多种民歌体裁,在晋西北与陕北的山区演唱的民歌。
  一、山曲的结构特点
  “结构”是指事物的内部组织,在音乐作品中结构被称为“曲式”,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用耳朵聆听,因此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山曲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两个乐句构成,另外一种为四个乐句,经过本人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的研究,大部分山曲都是偶数乐句,奇数乐句的山曲几乎没有。其中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山曲,有一部分是对称的平行乐句,有一部分则非如此。
  “谱例1”是山西河曲县的一首山曲《羊倌歌》。这首歌曲只有8个小节,分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4个小节,第二个乐句是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两个乐句上下对称。
  “谱例2”是山西河曲县的民歌《跑口外跑得我心惨了》。这首民歌共8个小节,分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尽管这首山曲的两个乐句的小节数为4+4,但是两个乐句旋律的发展并不是平行乐句式的对称。所以相对于平行乐句式的上下对称的山曲,这类上下乐句不对称的山曲数量不多。
  由此可见,上下乐句对称的分节歌结构是山曲的常见曲式,但也存在不对称的其他曲式,比如“谱例2”。
  二、山曲民歌旋律的特点
  (一)旋律调式的特点
  山曲的旋律大部分为徴调式,其中五声徴调式为常见。山曲中也存在一些六声徴调式或七声徴调式,但是较少见。
  “谱例3”是山西神池县的民歌《割莜麦》。这首民歌为?B宫系统,旋律中包含了?B宫系统中的宫、商、角、徴、羽五个音,最后结束在徴音,因此这首山曲的调式为?B宫系统的F徵五声调式。
  “谱例4”是山西宁武县的民歌《黑夜里想你吹不灭个灯》。这首民歌同样为?B宫系统,旋律中出现了变徵与变宫两个偏音。通过分析可以明显发现,第6小节的a1为变宫音,而第7小节的e1只是调内的临时变化音,因此这首山曲的调式为?B宫系统的F徵使用变宫音的六声调式。
  由此可见,山曲的旋律大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六声与七声调式很少。通过上面的几则谱例可见,大多数的山曲的最后落音基本是落在徵音上的,所以山曲的旋律大多数以五声徵调式为主,在江明惇先生的《汉族民歌概论》中提到“徵类调式主音与上面各基本音级的音程关系,除纯音程外,都是大音程,因此一般色泽较明亮、光润”[2],可见山曲的高亢明亮的特点可能主要是来源于徵调式的色彩。
  (二)旋律中的大跳音程
  一般而言,山曲的音域是非常宽的,这是因为山曲的旋律中音程的跳跃幅度非常大,而且音程大跳出现的频率很高。
  “谱例3”的第1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与第2小节的第一个音构成了一个小七度的大跳;第5小节中出现一个小七度的大跳;第6小节的音与第7小节的第一个音大九度的大跳。“谱例5”的第1小节中更是出现了纯十一度的大跳,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纯八度的大跳。可见在山曲的旋律中音程的跳跃幅度是非常大的,且出现地非常频繁。
  “谱例5”中旋律的最高音为g2,这已经超过人的自然音区,并且从谱例可见,从d1直接唱到g2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样的音程大跳与极限的高音使得山曲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
  三、山西方言与旋律的关系
  方言体现的是各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各个地区的民歌都离不开各地的方言,即各地方言的音调对民歌的影响。
  从所有的谱例可见,山曲的旋律与歌词基本是一字一音或一字两音的形式,这是由山西方言中各个文字的音节个数来决定的。山曲的节奏非常自由,并且运用许多的衬词,由于衬词的加入使得节奏更加不规整,所以山曲的地方色彩非常厚重。在中国著名文化语言学家游汝杰与周振鹤先生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对于汉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着明显的影响。汉语的每一个音节不但都有声调,而且它的声调是辨别意义的不可缺少的因素。”[3]
  本人在研究山西方言与旋律关系时,请山西本地的人用方言朗读歌词,谱例5中的歌词“蜜蜂”两字,在山西方言中,蜜蜂的“蜂”字有两个音节,所以谱例中所对应的旋律是两个音;歌词“心眼眼”在山西的方言中的语调是呈阶梯式上升的,所以在谱例的第7小节对应的旋律也是向上进行的。
  每个地方民歌都带有各个地域的特色,通过方言演唱,使得地方氣息更加浓郁,地方色彩也更加突出。从山曲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高山的人们,在山野劳动、放牧的那种淳朴生活。
  四、结语
  民歌是人民在劳动中创作的歌,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感情,通过口耳流传,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号子是人民在体力劳动时为了减少疲惫,集中精力而演唱的,小调大多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叙述故事的。山曲虽然是山歌的一种类型,但是小部分的山曲既有山歌的嘹亮也有小调的明快,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提到“山曲和信天游相似,它们的曲调在体裁上大部分属山歌,小部分属小调,两类曲调相互渗透,融合。”[4]通过对山西山曲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一下几点:
  1.山曲的结构基本是非常简单的,大部分以上下对称结构的分节歌为主,节奏非常自由,歌曲篇幅基本在十个小节左右,乐句间的关系大部分为平行及变化重复,一般而言,只在乐句的结尾处产生变化,变化的幅度很小:但是也有一些山曲的旋律是不断发展的,乐句之间重复的元素很少。
  2.山曲旋律的调式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也有一些六声和七声调式,但是只占少数。山曲的大多数旋律的调式为徵调式,这是由于民族五声徵调式中,主音到各个音级的音程关系除纯音程外,只包含大音程,音响上非常明亮,更能体现出山曲的嘹亮高亢的特点。
  3.山曲的旋律中存在很多的音程大跳,七度、八度甚至十一度的大跳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山曲的音域都很宽,最高音基本都在小字二组,这体现的是民族原生态的唱腔与歌唱技巧。音程的大跳可能与山西地域的方言有关系,地域方言对于民歌的影响很大,各地语言的韵脚基本上是不同的。山曲的旋律会根据山西方言的音节与声腔,而运用一字一音或一字两音的形式。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对歌词进行了描述“山曲的歌词,语言生动,用词简练,它善用民间的方言绝句,常用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或借物叙事,感情真切,寓意深刻,具有诗情画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5]。
  4.山曲是在山区中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有一些山曲包含山歌与小调的双重特性。山曲大多歌唱的是人民的山野劳动,也有许多是描绘男女之间的情爱,这一类的山曲与小调非常相似,带有明快的特点。中国民歌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山西的山曲只是中国民歌中的一小部分,对于中国的民歌,在发现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7.
  [2]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49.
  [3]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5.
  [4]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37.
  [5]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