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结合实际浅议三门峡市城市绿道建设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绿道就是自然景观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三门峡市具有黄土高原特殊的台塬地貌,历史文化丰富、景点众多,有多条河流流经市区汇入黄河,城市绿道建设资源丰富。依托于黄河湿地、崤山、天鹅湖、青龙涧河、苍龙涧河等自然山水进行生态绿道建设,供人们骑行、散步、锻炼、休憩、游览,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天鹅之城”自然山水城市风貌特征,提升城市发展品位。
  关键词:三门峡;城市绿道;建设构想
  目前,三门峡市大的规划格局已形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绿地类型多以“斑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之中,呈现破碎化的格局。而通过城市绿道建设,能够加强城市生态网络建设,形成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生态功能。将森林引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使山、水、园、林连成一气。鉴于目前三门峡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笔者试从现有城市格局浅议三门峡市城市绿道建设构想。
  1城区现有绿道建设可利用资源分析
  1.1黄河三门峡湿地自然保护区
  1995年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南、北、西三面环山,黄河横亘在山地丘陵上,海拔350~900m,河道成沼泽、沙堤及季节性淹水沼泽地,平均宽3km,某些地域可达5km。面积为3000hm2,是河南省最大的湿地自然保区,同时也是国家级珍禽白天鹅、鹤类等的栖息地,不仅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的休闲胜地,而且成为库区周边地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优点:湿地风光独特,可开发潜力大。
  1.2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国家4A级景区,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内,是在陕州故城遗址及青龙、苍龙两条涧河治理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每年10月~翌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特点:白天鹅等候鸟迁徙地,公园绿化建设基底好。
  1.3陕州故城景区
  位于三门峡市区的黄河岸边,古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是在古陕州城遗址中建设起来的城市园林。特点: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故城开发可塑性高。
  1.4黄河公园
  国家国家4A级景区,位于三门峡市城区北部,是以保护沿黄生态、弘扬黄河文化为宗旨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特点:黄土台塬风貌,自然风光秀丽。
  1.5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1957年4月开工,1961年建成。三门峡大坝是黄河上建起的第1座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三门峡市区东28km处,依托大坝开发了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特点:历史遗存,景观具不可替代性。
  1.6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
  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发源于陕州区的崤山北麓,向西穿越三门峡市區后注入黄河,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目前在青龙涧河沿岸已经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约13km、南北宽约200m的带状公园。而苍龙涧河则随着商务中心区的发展正在进行治理当中。特点:两条河流均穿城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2绿道构建设想
  2.1黄河沿岸生态保护生态型廊道
  黄河在三门峡市全长120km,形成了水势浩渺的壮观景象。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春秋两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游人在这里荡舟扬帆,船行柳梢,胜似江南,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三门峡市城市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已将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公园和黄河公园城区这3个依托黄河而建的公园之间,修建了路宽9m的沿黄连接带,将3大公园连为一体。但沿黄连接带只起到了道路的贯通,无公共交通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城市绿道必备之要素,且距离短,未能将黄河文化全面展现,因此功能有限,生态和景观效果不明显。接下来应在符合国家有关防洪和湿地保护标准的前提下,对沿黄连接带进行长度的延伸和宽度的拓展。以黄河南岸原有沿河防洪道路为骨架,规划修建西至陕州区东官庄老村黄河湿地东到大坝风景区,长度达50km的沿河生态廊道,打造具有独特的“沿河、达山、通公园”的连续、安全、便捷的休闲慢行生态廊道系统。在生态保护方面,为湿地多种生物迁移提供通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物种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环境。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将黄河文化、天鹅文化、古城文化串为一线,成为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缓冲带,既能更为有效地保护利用这些资源,又为城市居民创造了自然生态的涉水空间,提高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实现沿黄生态林带由生态景观功能向休闲服务功能提升。
  2.2废旧铁路景观再生游憩型绿道
  三门峡市是一座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兴起的城市。1957年4月,三门峡大坝破土动工。多年前,市区湖滨车站通往三门峡大坝总长度17.9km的铁路线担负着向大坝运输水泥、沙石、钢材和施工设备等重要任务。随着沿黄公路的建成,老火车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趟铁路线已经“退役”多年,失去了原本的交通运输功能的铁路线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交通发展建设都带来了诸多困扰。随着绿道运动在美国的广泛兴起,改造废弃铁路已成为目前各国游憩和生态联系价值的绿道建设潮流,纽约中央高线公园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三门峡市可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借鉴高线公园做法,将此段铁路改造建设成城市游憩型绿道。在确保现有结构的安全性、可接近性、可使用性的同时进行景观设计,保留老铁路的设施、零件以及废弃铁路的沧桑感,并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生命元素,重点从土壤和植被修复、废弃材料再利用和交通游线组织等方面出发,保留湖滨车站、大安车站、史家滩车站、老鸦沟货站等历史遗存,一方面为这个拥挤的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还原其历史价值,为居民创造一个可产生集体回忆的场所,将这条昔日旧铁路变废为宝,变成集生态涵养、工业文明、公共服务、绿色交通功能为一体的线型公园,使这样一条由废旧铁路改造再生的城市绿道具有其他绿地所不可比拟的独特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2.3河流生境修复滨水型绿道
  青龙涧河、苍龙涧河作为黄河的2条支流,经过三门峡市区蜿蜒流淌约30km在市区西部汇入黄河。沿着青龙涧河、苍龙涧河水体岸线,三门峡市已经进行了滨水空间的景观改造和提升,特别是青龙涧河湖滨区段,休闲健身步道、木栈道、休息平台、集散广场、园林花架小品等一应俱全,城市居民反映良好。已建成的滨水绿色空间虽然环境优美,但绝大部分慢行路径的景观环境趋同,空间形式较为单调,且大部分局限于自身环境的打造,缺乏与周围环境的对话,游憩项目种类较少,使慢行空间缺乏趣味。在下步建设中应关注湿地、自然驳岸和本地、野生植物生境构造,避免破坏原生态环境。增加现有绿道功能,重点突出水生态保持和修复、滨水游憩、滨水休闲、水主题旅游等功能。在建设上与湿地人工湖、沿河生态林带等绿色生态空间相结合;与文博城、庙底沟遗址公园等景观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岭桥、九孔桥、甘棠桥等公共交通节点相结合,与沿河人口密集居民小区休闲健康需求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景观提升,节点连通,服务配套,将苍龙涧河和青龙涧河绿道建设成为生态保育之道、健康休闲之道、文化魅力之道。
  3结语
  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处理好生态、景观、文化、服务4个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通过生态廊道、游憩廊道、滨水廊道构建层级分明的网络型绿色空间,形成功能不同、景观各异的绿色群落,放大“山水城市”特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