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謇语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集科举状元和教育家身份于一身的张謇,对语文的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对语文教育做出的贡献推动了语文学科的发展。他将语文从传统国学中独立出来,在教育中非常重视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以及语文在生活等各方面的工具性作用;他重视文章,依旧推崇美感之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张謇非常注意方法,严格要求,奖惩得当。他重视学生的文章功底,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他对教育目标的制定非常科学,让不同的受教育者得到符合其学习能力的教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张謇;作文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张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现今语文教学活动很有指导作用,尤其是注重经典、反复阅读、强调思考、创造环境、重视作文、关注现实等做法和理念对阅读和作文教学依然是有非常大的启发。本文着重探讨张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一、因材施教,提高作文能力
  张謇在谈国文教学时,提到“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倦志,千万千万!”从此处张謇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关于作文教学的启发。作文教学要“因材易教,毋拂毋悖”。由于自身思维因素、写作能力因素、写作兴趣因素等的影响,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进行非统一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因材易教呢?首先,从文体上分,高中作文写作一般分为记叙文和议论文。将学生按照喜好兴趣分类,善于抒发情感的先专写记叙文,善于理性分析的先专写议论文,等写出信心了,再学另外一种文体。或者将学生按年级分,高一期间专写记叙文,高二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再去写议论文。
  其次,从能力上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语言上除了明白晓畅外,还要尽量生动一些;情感主旨上,除了表达真情实感外,还要有更深刻的情感。写作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老师要多帮助一些,可以从积累素材帮助起,素材如何使用,都需要分析给学生听。最后形成文章时,在字数上还要降低要求,高中一般写八百字,对于写作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老师可以先让他写六百字,然后逐渐增多。
  二、关注传统文化,学习写作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菁华凝聚了几千年来祖先的智慧,这些菁华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也有着丰富的营养可以去汲取。在这一方面,张謇给了很好的引导。张謇一方面接受近代中国东西方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不忘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有用的内容。张謇学习古人,书写《家诫》,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再比如说,他坚持练毛笔字,他经常创作诗歌。在教育儿子时,他把儿子送出国留学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儿子经常创作诗歌,以我们传统的方式进行创作。
  首先,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汲取其中一小部分作为作文素材,就能让学生受用不尽。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文化,了解部分相关知识,再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就可以成为不错的作文素材,如写《美美与共》这样的文章,就能脱颖而出。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可以成为平时练笔时的素材。古诗词含蓄、跳跃,富有想象力。学生练笔时,可选择一首或一句诗进行扩写,借助诗中的意象、意境,加上学生自己的补充,必能写出好的语段来,勤加练习后,脱离了诗歌,自己也就写出富有韵味的语段。
  再次,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比如,学习荀子《〈劝学〉节选》时,学生可以从中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结构。《〈劝学〉节选》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角度,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而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在提出观点后,就选择三个与观点有关的人物举例,最后总结观点,不去分析内涵、原因、意义等内容。将《〈劝学〉节选》的文章结构与自己的文章结构进行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结构。再如,学习古诗词,可以从古诗词的结句中获得记叙文结尾的一种模式。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结尾是一句景物描写,不少诗歌都用景物描写来收尾,学习这些诗歌,就可以学习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
  三、关注现实,及时记录
  “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理论联系实践,空有理论,不去实践,那么始终无法到达学问的高处。
  一直以来,在张謇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实践可以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高尚道德的培育等。“在实践室内,当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倘若缺失了这一环节,则难以获得各种必需的职业道德及操守,在步入社会之后,难以成为一个合格乃至出色的工作者。故而他对学生的期望就是“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
  张謇的这一思想落实到作文上,就要求学生写作时能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并及时记录。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也是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作文源于生活。每天或者每周,我们身边都在发生着一些新鲜事,遗憾的是学生没有及时记录生活,导致写记叙文时,写母爱,就只能写端牛奶,写好人好事,就只能写让座、捡包。写议论文时,缺乏鮮活的素材。鉴于此,学生有必要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把一天中或一周中重要的或有意思的事件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社会热点事件,每周记录一次,关注三到五个热点事件,并挑选一二,在后面书写自己的观点;一类是记录自己生活事件,每半周记录一次,条目式记录。通过每周坚持不懈的记录,写作时必能言之有物了。
  四、丰富美感体验,提高作文水平
  优美的作文往往兼具语言美和情感美,从张謇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吸收到这种美。前文提到,张謇学习古人,书写《家诫》,坚持练毛笔字,经常创作诗歌,同时也要求儿子经常创作诗歌。从张謇的《柳西草堂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写的许多诗歌和对联,我们的传统文学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都极具美感,学生多读多品,对于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有很大帮助的,进而就能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语言美
  古诗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其风格、修辞和用词上。教师在学生阅读古诗文,特别是古诗时,要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叠词的使用已成为诗歌语言中用词的经典,准确地表达了她悲伤的情感,浓烈而真挚,学习这首词时,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尤其是开头句,通过诵读体味语言美。又如李煜的《虞美人》,词的下阕以比喻的修辞将“愁”说尽了,学习这篇词时,要引导学生赏析此句的修辞之美。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后,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美的古诗词用到作文中,或者将古诗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美
  传统文学中很多作品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作,这些文章或赞美爱情,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或抒发乡情,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或表达友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无论哪种情感,都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通过赏析诗文情感之美,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拥有正确的情感认知。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也可以直接从张謇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中获得。“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在张謇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情感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学术。学生对所有的道德情感都要能准确把握,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得心应手。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从张謇教育思想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启发,把它们用到作文教学中,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必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宝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J].中国校外教育,2015(9).
  (编辑:张晓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