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州海狮的饲养与繁殖管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海狮,一般分布在北半球,它们的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会超过2米。北海狮是海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可以达到三米以上,体重可以达到一千千克以上。而加州海狮的体长一般是两米左右,体重一般在一百千克和三百五十千克之间,一般栖息在海中,成群结队的进行活动。本文就加州海狮的饲养与繁殖管理进行相关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加州海狮;饲养;繁殖管理;分析讨论
  加州海狮的头骨较长,呈现一种凸出的形态,头的上外廓呈直线型。它们的外耳壳比较小,吻端比较圆,一般活动的时候会利用前肢作为滑浆来前进,后肢一般是被动地拖在身后。成年的雄性加州海狮的颈部区域会有扩大的鬓毛,一般颈部以上的毛色为白色,背部的毛色为深棕色,腹部和侧面的毛色则比较浅。成年的雌性加州海狮的毛色一般是深褐色居多。加州海狮一般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大概五岁左右就会性成熟,且听觉和嗅觉特别好,白天多在海中,晚上则会上岸睡觉。对加州海狮进行饲养和管理时需要对其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现代加州海狮的饲养和繁殖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加州海狮的概述
  加州海狮中雄性海狮比雌性海狮的体型大很多,且存在一定的外观差异,不同地区的加州海狮的体型和颜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加州海狮一般是群体进行活动,它们在进行繁殖时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偏远的岛屿的沙滩和岩石,因为那些地方一般存在一些树荫,水比较冰冷而且存在的食物也比较多。也有很多加州海狮群喜欢聚集在码头和码头的人造建筑上。部分加州海狮可以生活在淡水区域,还可以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加州海狮是一种高度群聚的物种,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群之一,一般会聚集成小型加州海狮群进行活动,但是如果发现有大量的食物存在时也会聚集成数量庞大的加州海狮群。加州海狮一般在海中会持续两分钟的潜水,实际上加州海狮可以在海中持续长达10分钟左右的潜水,而且潜水的深度可以达到二十米以下到一百米以上的距离。加州海狮一般会在太平洋海岸地区的开放区域内进行捕食和活动,一经驯服,可以用作表演和军事方面。实际上,加州海狮的平均寿命是十五岁到二十四岁之间,一般會靠捕食水生动物为生。加州海狮的繁殖一般从每年的五月份开始,繁殖期间很多成年的雄性加州海狮之间会争取领地,并且会存在争斗现象。加州海狮的繁殖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八月份结束,在这期间,只有少数的成年雄性加州海狮可以争取到领地和成年雌性加州海狮进行繁殖,大多数的成年雄性加州海狮会撤退到海边或是附近的单身海狮海滩来进行等待。成年的雌性加州海狮一般会在五六月份产下小海狮,并且在长达一个月的准备之后再进行下次交配。一般来说,墨西哥区域的加州海狮的交配间隔时间比较长。而且成年的雌性海狮和小海狮分别以后会通过声音和嗅觉来对小海狮进行识别。
  二、加州海狮的饲养和管理方式
  因为目前的加州海狮面临的主要生存问题是很多渔网的缠绕和海洋废弃物以及人类的偷猎,这些问题导致很多加州海狮面临死亡的威胁。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很多加州海狮能够猎取的食物大大减少,并且导致在这段时间出生的小海狮的生存率急速下降,很多成年的加州海狮也存在比较虚弱的现象。且很多加州海狮存在的区域海洋污染比较严重,很多加州海狮在污染海域出现中毒现象,产生疾病,甚至有一些怀孕的成年雌性海狮会因为海洋污染物产生流产现象。针对这一现状,要想更好的对加州海狮进行饲养和繁殖管理,首先要保证加州海狮这一物种的生存安全,对其生存环境进行维护。尤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域要加强治理,严禁一些污染物的排放和生产,还要对一些捕鱼者进行管理,对海岸边缘的居民实行严格的管理,禁止在加州海狮存在的区域进行捕捞行为。而且还要对那些偷猎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对加州海狮所在区域进行监测,尤其是晚上加州海狮上岸睡觉的时间段要加强防控。当然,对加州海狮繁殖期间的管理也是需要提起重视的,尤其是在大量聚集海狮群的地区要加强防控,保证加州海狮群在繁殖期间的安全。对于成年雌性加州海狮的生产月份可以进行一些食物的投喂,以保证小海狮的成活率。总而言之,对加州海狮的饲养和繁殖管理首先需要确保它们的安全,再进行综合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州海狮目前在饲养和繁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它们面临的生命威胁,只有保证它们的生活环境安全和具有充足的食物,才能提高小海狮的存活率,才能使它们生活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岩,张婷玉,牟恺,董焕声,潘庆杰.人工饲养加州海狮MHC-DQB氨基酸序列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03):159-163.
  [2]龚丽君,王正钊,陈月妃,侯佳,黄宁,吴俊仪,雷伟.幼龄海狮、海狗几种常见疾病护理要点[J].广西畜牧兽医,2016,32(02):102-104.
  [3]林伟.浅谈参苓白术散治疗加州海狮腹泻[J].现代畜牧兽医,2010(12):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