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区差异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但是我国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经济发展的步调并不一致。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探讨地区差异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深入分析影响要素及影响意义,致力于推动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平衡。
  关键词:地区差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印象因素
  要实现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必须要注重不同区域间的地区差异,对各个要素深入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人口、技术条件还有区位差异,本文从这几个因素展开讨论,探究以上因素的差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1地区资源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资源越丰富,经济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例如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支柱产业就可以依赖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农产业,还有内蒙地区畜牧业及新疆地区的棉花、水果。相反,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它相对应的产业就无法得到大规模发展。此外,资源质量是地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乎区域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高低决定核心竞争力强弱,经济效益产生差异。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广阔,但是因植被覆盖率低[1],土地沙化嚴重,直接影响土地的使用率,当地经济发展受限于低质量的土地资源。[1]
  2人口差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劳动力的规模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且人口数量决定市场消费力的规模,人口规模越大,越能刺激生产,从而扩大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人口数量越多,产品需求量就越多,形成的消费市场就越大,就扩大了生产规模。我国珠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较发达,吸引众多企业安居于此,人口数量逐年攀升。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导致区域经济相对落后。
  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的价值就相应降低,适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素质高,能够满足技术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需求。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并没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很难在少数民族地区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产业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且劳动力水平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人口数量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如果两者无法达到均衡,会产生过剩或劳动力缺乏,对经济发展产生负担。
  3技术条件差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技术条件就是改善先天条件的有效手段。农业生产率提高可以依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来说,科技手段将人力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科技手段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天竞争力,可快速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技术条件也影响地方文化教育和科研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在科教文化这方面的实力较薄弱,无法深入开发地区资源,使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受限于技术条件,无法达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2]
  4区位差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区差异中区位因素也尤其关键。经济发展中经济地理位置是关注重点,是指市场、城市、交通线路的相对位置对原材料、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是否具备有利影响。因此不同区域所处经济地理位置,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发展差异。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城市,主要融合商业、旅游、工业及金融,尤其以工业化为主,并且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与其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联动效果,二者的发展呈正相关,中心城市规模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越靠近中心城市区域,受它的带动力就越强,经济功能就越完备。[3] ②在经济地理范围中,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概念。核心区域指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较高、技术水平高、经济较发达,边缘区域[3]则是一个与核心区域相对应的概念,它存在于核心区域外,在外围以内,并受到核心区域控制。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且边缘区域分城乡边缘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前者受核心区域的带动发展经济,后者工业发展落后,但资源丰富使其具有经济增长的潜能。
  综上所述,我国不同区域生产活动发展受地区差异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先天的地区差异可以通过后天技术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以从相关政策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睿怡.区域投资环境差异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7):6-7.
  [2]郭凤芝.区域成本差异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个案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4(02):119-124.
  [3]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一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