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生活化教学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数学教育存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病,为了改变这种远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尝试从捕捉“生活现象”、唤醒“生活经验”、还原“生活经历”三个方面实施生活化教学,将学校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生活现象 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150-02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根据新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应用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尝试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将数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社会的发展需要数学教学生活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经济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成本、利润、利率、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经济术语被人们频繁使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信息,社会需要大批掌握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人才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如今的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和学生对生活中许多数学问题熟视无睹,不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书本知识学得很多,计算能力很强,也不能算高素质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者认识到应该培养具有数学实践操作能力、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人才,而数学教学生活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措施。
  3.教育的发展需要数学教学生活化
  由于数学教育历来存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病,导致人们往往突出强调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格性,教师讲解着书本上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学生学得很苦,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将学校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知识过程生活化
  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均有它的生活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入与所教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问题,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是沟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最好桥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如循环小数的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又从自然美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星期二……,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2÷7。”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不仅为学生掌握抽象的循环小数概念奠定了直观的基础,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唤醒“生活经验”——经历数学知识体验生活化
  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讲述实际问题:老师的一块玻璃台板不小心被压碎了一只角。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这时候他们的思绪被激活了,情绪高涨,议论纷纷,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大的那一块。教师给出那只角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原来一样的形状吗?不行。那么带大的那一块呢?有的学生已能作出原样,这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的基本要素:对边相等,四个直角。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带大的那块去实际上具备了长方形的几个要素,等于带走了完整的玻璃台板。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教学,既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还原“生活经历”——培养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既能深刻理解,又能灵活应用。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自觉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接受新数学知识时,又能自觉主动地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所刻意追求的实践性,使学生终身受益。
  (1)将生活事例引入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操练。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练习课”时,教师可虚拟一家日常生活中的小店,聘请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来买东西。同时给售货员和顾客提出明确的要求:扮售货员的学生必须知道每样商品的价格,并且能准确地算出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扮演顾客的学生必须能口头编应用题,能算出自己所購买的总价并付钱。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
  (2)将练习形式引向生活
  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后,教师往往只布置相应的习题供他们练习,以求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获得技能。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解题的习惯,也容易使他们丧失学数学的兴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改变练习的形式,将练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需要运用相应数学知识去解决的一些问题。如三年级同学下个星期要去临浦峙山秋游,那么我就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了秋游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解决。   两个老师带着三年级同学去秋游,其中301班有26个同学,302班有29个同学。现在老师想请你来为这次秋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出主意。
  ①租车问题。
  租一辆面包车需21元,可坐7人;租一辆出租车需16元,可坐4人。问:你会怎样租车?为什么?
  ②电影票问题。
  方案1:每人买一张票,票价每张4元。
  方案2:包一场电影需250元。
  问: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经过反復思考,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租车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乘面包车平均每人花3元,乘出租车平均每人花4元,所以乘面包车比乘出租车更合算。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解法:
  26+29+2=57(人)
  57÷7=8(辆)……1(人)
  师:租8辆面包车,余下的1人怎么办?
  生1:再租一辆面包车,因为租面包车比较便宜。
  生2:不对,剩下的1人只要租一辆出租车,因为租一辆出租车比租一辆面包车便宜,则有方案一:租8辆面包车和1辆出租车, 21×8+16=184(元)
  但有学生提出,用这个方案,那辆出租车本来能坐4人,只坐了1人,就浪费了3个座位。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把一辆面包车上的7人加上余下的1人,共8人,正好租两辆出租车,则有方案二:租7辆面包车和2辆出租车,21×7+16×2=179(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为秋游出谋划策,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做,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揉合在一起,增进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生活实践是形成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学生参加实际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全面地接受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明祥.《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江苏教育》2003年第6期
  [2]崔雪梅.《从生活入手还数学原本》.《小学数学教师》2003第3期
  [3]李雪.《小学数学教材伪回归生活现象探究》.《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