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教育政策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寄宿学校不断涌现。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是农村办学的主流模式。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人格发展、职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人们重视。本文结合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析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案例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06-02
  目前,寄宿制办学已经是农村办学的主流,基本上每一个乡镇都存在至少一个寄宿制学校。尽管寄宿制生活,可以發展学生自理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健全,过早离开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生活,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心理问题。农村寄宿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与关注。笔者以我班学生A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为例,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
  一、关注实际情况,发现行为问题
  缺乏自制能力,是农村寄宿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教师每次告诉学生不能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些学生带头反抗教师[1]。同时,有一部分寄宿学生,总喜欢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来吸引大家注意。例如,笔者的班级上,一个寄宿学生A总喜欢在上课期间发出怪声音,导致同学、老师都很厌烦他。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批评A,而是和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刚开始交流时,A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提及中心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A慢慢向笔者敞开心扉:他的父母外出务工,家里没有人关心他,自己比较内向,班级里也没有什么朋友,他老是发出怪声音,不过是为了吸引大家关注,让大家关心他。
  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寄宿生学习情况,还需要关心寄宿生心理健康。教师需要立足寄宿生的实际情况,与寄宿生进行深入交流。同时,寄宿生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多思,一两次的交流很难让他们看到教师的努力,需要教师掌握交流方法,并坚持不懈地与寄宿生进行交流,让寄宿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如此才能让寄宿生敞开心扉。
  二、开展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
  通常情况下,农村寄宿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他的家庭环境存在很大关系。笔者在一个周末对A进行了家访,A学生的家庭情况让笔者非常吃惊:他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照顾他,奶奶老弱,很难全方位照顾A。比如,在家访过程中,A的奶奶只关心了A的考试成绩,很少提及其他方面。这种家庭环境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寄宿生产生行为问题。
  启示: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家长,多是常年在外,他们迫于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导致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关爱。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应当树立全面意识,如果孩子产生了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应当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寻找原因,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如此才能化解孩子心理问题。
  三、坚持因地制宜,主动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寄宿生实际情况,分析寄宿生心理问题成因,促使寄宿生主动转变思想行为。通过与学生A的交流和家访,笔者发现A 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长期得不到家长关爱,疏远家长;没有什么朋友,需要得到同伴关心;缺乏与教师的交流,得不到教师的安慰。针对这些成因,笔者提出了如下解决对策:笔者和任课老师、学生、家长都进行了交流,让任课老师结合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提问一些他能解决的问题,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让一部分乐于助人的学生,和这个学生交朋友,慢慢让这个学生融入其他学生的朋友圈,使这个学生也交到了知心朋友;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每天至少抽出8-10分钟时间,和这个学生进行互动,互动过程中,不要提及成绩,而是和学生分享一些生活小事,和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改善,慢慢成为大家心中的“好学生”。
  启示:对于农村寄宿制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势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心全意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立足学生心理需求,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寄宿生的生活环境,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2],并制定科学的方案,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看到大家对他的关心。同时,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家长是否关心孩子,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素质,因此,需要做好家校共建,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内,如此才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开展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这则真实的案例,告诉了大家一个真知灼见,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捷径,如果真的有捷径,就是关爱的艺术,通过爱的艺术营造良好的环境去感染寄宿生,如此才能促使寄宿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霞, 王小东.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J].教育, 2014(18):30-31.
  [2]智银利.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13(2):83-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