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概念已不再适用。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教学目的。他们逐渐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也是新课程中每个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帮助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而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如果不会使用数学知识,就会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教学,把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应用能力提供大量的机会。
  一、介绍数学发展史,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遇到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新知识,就会介绍这种知识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探索过程。并最终取得科技成就,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贡献。
  例如,我们熟悉医学界常用的ct扫描。它的发現为人类医学的诊断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1917年,数学家拉东就在积分几何的研究中引入了数学变换,即“拉东变换”,后来科尔马克和洪斯菲尔德用“拉东变换”设计出了X射线断层扫描仪――CT。[1]简要介绍这些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学的作用,增加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教导数学发现过程,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学习是指这种系统的数学活动过程的形成,而不是系统的最终结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内容来探索知识来源。最后,提出了课题并得出了结论。[2]
  举个例子:一个学校的老师将在暑假期间带领该校市级三好学生去北京旅游。一家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一张全票,其余的学生可以享受半价待遇。”一家旅行社说:所有包括本金在内的费用都要按全额票价(即全额票价的60%)打六折。“如果总票价为240元,当两家旅行社收费相同时,学生人数是多少?又如:小明把奖学金所得的200元存入银行一年,到期时取出100元购买学习用品。剩下的100元和所得的利息又都存了一年。如存款年利率不变的,到期后本金、利息共计120元,并计算此存款年利率。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数学知识是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中产生的。自然,相应的数学知识会被应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更有可能理解和吸收通过参与情景教学活动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境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使学生找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训练学生认识和认识,然后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简单的应用中。[3]
  例如:一家百货公司在新年期间的促销活动,购物不超过150元没有折扣;150元以上低于400元折扣10%;金额超过400元,400元将减少10%,超额将减少20%。有人花了125元和355元两次购物。问:(1)这个人的两次购买的东西不优惠是多少钱?他通过打折节省了多少钱?(3)把同一项目的两种付款合并起来比较经济还是容易亏本?解释你的理由。
  教师应选择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的生活例子,并按照科学和可行性的原则加以汇编,使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应用,以数学为工具,并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使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4]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深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的背景和机会,使学生在数学中逐渐发展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新.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学周刊,2017(24):74-75.
  [2]王娟琴.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考试周刊,2010,(56).
  [3]沈光琼.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5).
  [4]刘振英.谈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