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装廓型演变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西装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其廓型历经漫长的岁月,已然形成较为繁复的西装史脉络。本文基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寻西装廓型演变的文化内涵,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西装史脉络。
  关键词:社会历史背景;西装廓型;演变
  西装也称“西服”,从广义上讲,泛指西方人所穿的服装;从狭义上讲,特指男士西服套装。“在一般通俗观念中,对‘西装’的理解则更为笼统,凡有翻领和驳头,三个口袋,衣长遮住臀部的上衣都被看作西服或西装”,[1]由此也可体现出西装形制的复杂性。特别是近年来定制服饰市场遍地开花,男士西服定制逐渐趋向大众化、小资化,设计制作水准参差不齐。对西服文化的了解,可更好地把握西服廓型风格,使定制更加专业化、品质化,更具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基于西装的相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历经时间长河洗礼的西装从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中梳理出一条脉络清晰的西装廓型演变史。
  1 孕育期
  在欧洲服装史上,最开始的男装都如波斯服饰、古希腊服饰等缠绕式或套头式的男装样式。倡导以人为本,崇尚人体自然美,寻求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人与服装的关系。以致在历史的发展中,中世纪拜占庭时期开始出现了便装“丘尼克(Tunic)”和“霍兹(Hose)”,因融合前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宗教文化及东方文化,服饰色彩纹样华美丰富,色彩象征性突出,营造出一个极尽奢华的时代。但当时的“丘尼克”为内衣,袖身窄小,下身左右两侧开衩,有丰富多彩的刺绣图案等。而“霍兹”类似于现在的紧身裤,也有其花色繁多的图案。“丘尼克”与“霍兹”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开始有上衣下裤的雏形产生。
  到12~16世纪的“哥特式”时代,服装仿效基督教的教堂建筑,造型、细节、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在进行强化和夸张,塑造立体感与拉长身形,此时的服装带有浓郁的宗教象征意义和新的审美形式。由此,14世纪中叶出现分体式男服——“波尔普安(Pourpoint)”和“巧斯(Chausses)”,此时的“波尔普安”较“丘尼克”要短,下摆上移到臀线,衣身合体,前开式门襟,胸部造型挺拔,袖肘至袖口及门襟处都有纽扣装饰。“巧斯”,英语也称“霍兹”,紧身无裆长裤,常左右异色,与“波尔普安”相连,并在色彩搭配上相互呼应。这一组合形式使男子服装从男女同形的长袍筒制形式中分离出来,变为上下分体式的结构,服装结构也转向立体,男女服装在造型上有了性别区分,同时也奠定了近现代西装的形制基础。
  巴洛克时代中后期,“在路易十四的倡导下,法国树立了新的全欧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新风气……时装出口到其他国家”,[2]主要是以宫廷文化交流为主,通过时装模特来展示、传播,法国时尚业达到鼎盛,巴黎成为世界时装时尚中心。随之,法国男装在17世纪中叶尤为突显,出现了近似现代西装三件套式组合服装。衣长及膝,收腰、下摆外扩的外套“究斯特科尔(Justaucorpr)”,口袋下移,无领,前门襟密缀一排纽扣,袖子呈喇叭状,袖口连接可翻折并用纽扣固定袖边;廓型与外衣相似的无袖背心“维斯特(Vest)”,后背开衩,门襟与“究斯特科尔”门襟一致,在视觉上极具统一感,是现今西装背心的幼型;以及同外套衣摆齐平或略长,裤口扎缎带的半截裤“克尤罗特(Culotte)”,其服装面料与外套相同,但无刺绣。由此,从款式结构上看,此时的服装已出现省道、结构线等,从材料与装饰上看,用料奢华,装饰华贵,虽有豪艳的女性化意味,但也不乏男性力度和宏伟壮丽。“究斯特科尔”在18世纪初改名为“阿比”,并在原来的廓型基础上,衣摆继续外扩起浪,出现小立领或无领的镶嵌各式纹样的双排扣外套,口袋位置随时尚上下浮动。后来,逐渐朴素,装饰移到背心上。
  2 发展期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诸如缝纫机、纺纱机、化学染料以及大机器生产的新型面料等直接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批量化、标准化的成衣概念由此產生。同时,工业革命改变了男性社会活动场所,开始关注服装的合理性、功能性,也间接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衣观念。
  1760年的英国产业革命促使男子进入工厂,工作环境迫使服装趋向简洁、实用,由此,英国出现“夫拉克(Frock)”。此时的“夫拉克”有立领、翻领,衣身出现公主线,并在腰围线处前门襟逐渐斜向后底摆,后中开衩,袖长及腕的两片式结构,袖口保留以前固定袖克夫的布纽扣并露出衬衣,并且纽扣这一装饰一直留存在现代西服袖口上。“夫拉克”结构造型不仅表明西服的缝制工艺技术已经形成,也是现代燕尾服、晨礼服的雏形。同时期法国也产生一种形似“究斯特科尔”的“鲁丹郭特(Redingote)”外套,源自英国骑马装,衣领有两层或三层,后中在腰围线开始往下开衩等。此外,“维斯特(Vest)”也开始趋向简洁,后片改用朴素面料,仅前片使用华丽面料,并改称“基莱(Gilet)”。到18世纪末,背心逐渐缩短到腰际,正式形成现代西服背心的造型样式。
  到1825年,受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服饰时尚呈现民主化、平民化趋势,特别是黑色正式成为礼服用色,具有重要地位并延续至今。最大的特点在于此时的西装三件套式组合中的“克尤罗特”换为单色宽松直筒长裤“庞塔龙(Pantaloon)”,“基莱”改为双排扣翻领,多用条纹图案。组合套装中的装饰重心移向色调明快的“基莱”,与朴素的“夫拉克”“庞塔龙”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传播到美国。在1825—1850年间,受浪漫主义思潮下女装的影响,西服套装呈X造型,追求纤长的身形。上衣“夫拉克”廓形为倒三角形,收腰,翻驳领,驳头翻折线下移到腰围线附近,门襟敞开露出背心“基莱”。此时的“基莱”依旧色调明快,用料华美多变。但“庞塔龙”逐渐修身,有直筒裤和锥形裤两种。并佩戴高礼帽和尖头皮鞋,套装整体协调而修长,色调也开始有亮色出现,成为典型的礼服套装。
  3 定型期
  到1870年,百年男装嬗变,最终树立了方正、稳重、挺拔的服饰形象,西装三件套式组合套装在此时确立定型。其特点一,套装同色、同质。其实英国早在1750年左右的“迪特斯(Dittos)”男士工服中就已采用同色同质,但在追求奢华的年代被视作平民阶层服饰,后又受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装感染流行开来。其特点二,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交礼仪着装规范。在刘瑞璞的《礼服》一书中也有所提及,即“遵照传统的西方男士着装规则,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场合,服装分正式礼服(Most Formal Wear)、半正式礼服亦称标准礼服(Semi Formal Wear)和便装服(Informal Wear)三大级别”,[3]每一级别下又有风格、用途各异的不同西服套装,着装庄重考究。   3.1 晨礼服
  晨礼服源于骑马装,其造型特点为衣长及膝或臀下,腰部采用横向分割,前衣摆从门襟处斜裁至后下摆,后中从腰线以下开衩至下摆,袖口与开衩止口配纽扣做装饰。腰围线与口袋位置随时尚变化有高有低。到1879年间,更名“晨礼服(Morning Coat)”,与“夫拉克”一同作为日间礼服。
  “大礼服(Frock Coat)”为商务社交活动礼服,戗驳领、双排扣形制,衣长过膝,与“晨礼服”不同的是前门襟为直摆。1819—1870年,“夫拉克”也称“Dress Fork”,在美国也称“Prince Albert Coat”,正式升级为日间礼服。1880年又改称“夫拉克晨礼服(Morning Fork)”。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夫拉克”衰退,晨礼服定型。
  3.2 晚礼服
  晚礼服为夜间正式礼服,收腰,衣长及膝,前门襟到腰,戗驳头、双排扣,后片形似燕尾,也称“燕尾服(Swallow-tailed coat)”。其作为“夫拉克”的延续逐渐演变,并在1803年以日常服普及,不分穿着时间与场合。1806—1850年间受政治风暴与艺术思潮冲击,黑色燕尾服上升主流社会为正式晚礼服。期间在1815年燕尾服三件套确立,但异质异色;1933年白色“梅斯礼服(Mess Jacket)”流行,视作夏季半正式晚礼服,且在1957年“梅斯礼服”运用人造丝山东绸制作又演变为表演形式的燕尾服。
  “塔士多”礼服也为夜间正式礼服,长及臀无尾,缎面领型,一粒扣式,常作正式社交礼仪场合男士首选服装。相传1886年一位名叫James Potter的美国人因效穿爱德华七世所穿的无尾燕尾服常在纽约Tuxedo公园活动,后被大众熟知与喜爱,因此命名为“塔士多(Tuxedo)”礼服。其实早在1885年,当时的“考乌兹(Cowes)”就已经是无尾的形制,形同“塔士多”,后在1887年伦敦又出现与其相似的“拉翁基礼服(Dress Lounge)”,到1899年緞面戗驳领、一粒扣式修身的“塔士多”礼服基本定型,但此时的“塔士多”没有袋盖及侧袋。直到1921年双排扣式“塔士多”礼服出现,并且胸部有手巾兜,1935年后“塔士多”礼服在色彩上呈季节之分,夏季除藏青色、黑色流行外,也有白色出现。
  3.3 便服
  1848年后,现代西服原型“拉翁基(Lounge Jacket)”出现,俗称西服。“它是由礼服中的吸烟装外套演变过来的。19世纪中期的维多利亚时代,男士们在晚餐过后可以在餐厅旁边的休息室抽烟和谈天,为了不将燕尾服弄皱,他们换上宽松舒适的无尾夹克,即以休息室命名的‘拉翁基夹克’,持该观点者认为这就是现代西服的直接始祖。”[4]其形制为翻驳领、无尾、衣长及臀,有单排扣、双排扣之分的宽松短夹克。在1867年的美国称为“萨克科特(Sack coat)”,最初为休闲服装,1871年后演变为现代商务套装,又在1900年演变成同色同质的“董事套装(Director’s Suit)”。
  定型时期的西服背心“基莱”廓形基本保持不变,仅在领型、纽扣排列、用料等细节上有所变化;“庞塔龙”同现代西裤形制一致;内搭衬衣也从以往繁复的女性化形式中逐渐演变为简洁、利落的款式造型,在领部有立领、翻领等风格迥异的领子造型,并配领带或领结。
  4 平稳期
  自1870年开始,伴随着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世界的稳定和平,西装整体处于平稳期,其形制一直延续至今,仅是在套装的局部细节和用料上有所更新,并倡导同色同质。现今,晚礼服、晨礼服只作为重要的、特殊的社交礼仪场合穿着的正式礼服,董事套装成为商务礼仪活动套装,便服则为常用礼服,不分昼夜与场合。并且,也开始有女士西装诞生并流行。
  依据时间脉络,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梳理西装廓型演变的过程,足以发现其形制的复杂性。在个性化定制盛行的今天,对于西服形制及文化内涵的了解,有助于西服的发展,并且西装不时也在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使传统西装时尚化,能在流行浪潮里生存与变革。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西服文化[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
  [2] 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3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03.
  [3] 刘瑞璞.礼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3.
  [4] 滕斐斐.欧美男士西装廓型风格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14.
  作者简介:敬静(1989—),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