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学习法”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法,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时机和内容选择、分组模型、师生关系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组学习;学习能力;项目化课程;分组模型;师生关系
  小组学习法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模型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法。它通过合作分工让组内各成员相互依存、共同学习,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行小组学习法,旨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提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他必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协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发展,而这正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所要求的。
  多年来,艺术设计学院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小组学习教学法,下文笔者将就如何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合作学习能力形成的渐进性
  学生正确运用小组学习手段展开学习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就是说,小组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有基本的要求。高职学生通常在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主动学习等方面有所欠缺,但这也是小组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应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入手,渐进式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项目化课程中小组学习时机和内容的选择
  小组学习是在小组成员素质、学习能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学习。合适的小组学习既能够让学生合理运用伙伴式学习形式,对同伴产生依赖心理,相互督促、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心,使其在小组中发挥自身作用,这体现出了小组学习的教育功能。
  按照心理学构建主义原理,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课程中,小组学习形式的选择、小组学习目标的确定、任务的设计都是基于生源素质而展开的。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作为完整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小组学习方法的运用是在学生拥有基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
  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课程教学中常会引进一些真实的市场项目,这些项目化课程对学生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小组学习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在教学中要先对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个体学习为主),然后进行项目化小组学习。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居装饰工程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一半左右的课时主要是家居装饰工程概念方案设计、标准化制图、电脑效果图制作等方面的个体学习,剩余课时采用以项目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设计一些小组学习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组学习时机和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项目化课程小组学习的分组模型
  传统的分组模型只考慮不同小组之间的均衡,这样会因小组内成员之间参差不齐,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如此既不能激发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出现少数成员能力不足而“打酱油”的情况,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所以分组模式的设计也十分重要。
  项目化课程分组模型设计一般建议采用M=A(1+a)+B(1+b) +C(1+c)……的分组模型(M为项目化学习总体要求,A、B、C为不同的小组成员,1为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能力,a、b、c为学生自己专长)。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居装饰工程设计课程为例,学生成员必须具备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1=概念方案设计+标准化制图+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案展示)。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各自专长和兴趣进行任务分配,这样小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按照全面性原则,针对课程中一部分基本能力不足的学生,把他们选出来组建小组,单独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降低项目难度,让这些学生也得到发展。
  总之,项目化课程小组学习应综合考虑项目达成度和学生基本能力两个要素,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
  4 项目化课程中小组学习中师生关系
  “学习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而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产生,教师是一个更好的学习者。”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一般情况下,解决方案没有对错之分,基本都是稍好或稍差。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乐意探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
  应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教师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学习中的“错误”会成为有效的经验,进而转化成方法能力。实践告诉我们,“错误”大多时间会比教师的指导更加有力而生动,这是学生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系统思考问题和反思能力的机会,是下一个教学循环的良好开端。同时,应以“错误”为契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钢城,高玉岱.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胡盛骑(1970—),男,湖南湘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