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信息技术工程方面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合理设定、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论述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前言: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1.1高校的培养方向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高校的培养模式老旧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人才教育形式主要是指教学方式,例如,室内讲课模式、室外操作实践形式、多媒体教学形式等多种形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多采用室内讲课模式为主,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从而无法正确地掌握技术精髓。而且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导致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因此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投入,造成部分院校的教育设备更新较慢。且没有像样的实习基地,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出现“中看不中用”的严重现象。
  1.3高校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时代在变,教育模式却固守常态,因此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并且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千篇一律,且多年不变。从而导致教育内容重复老化,造成教育结构单一、教育观念保守、教育方法落后等问题。而且高校大多数相似学科使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从而导致不同专业的同批学生所学内容一致,所以当他们一起毕业时就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见教育内容僵化的弊端不仅会对学生自身造成景响,甚至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2.1重新定位,加强培养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可以培养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高校应该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彈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2.2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教学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开展创新型思维,注重实践
  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以例题,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建议,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军,王海晖. 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261-262.
  [2]崔皆凡,刘晓明,孟奇恺. 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创新型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2):11-1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8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