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画”促“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部编版教材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插图改革上下足功夫。发挥部编版教材中插图的新优势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插图;低年级;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教材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砝码。部编版教材插图以低年级学生视角设计,贴近孩子的心理世界,从原先规矩的排版到灵活的编排,从精细的线条勾勒到简约的画风,从浓墨重彩到柔和的颜色,提供了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旧教材以成人视角设计,画面无法真正走入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即使教学过程中呈现插图,也无法做到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传统的言语训练没有图片、情境依托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孩子不知该从何说、从哪写。部编版教材在插图上进行了合理的改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充满童真童趣。笔者试图从插图改进的几个优势入手,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源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谈“画”激趣  牵手文本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孩子的意识会被兴趣所左右,当孩子们用积极、感兴趣的心态来写话时,他们的思维、想象、语言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地释放。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与成人大不相同,他们往往物我一体,以原始初民思维认识事物,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是有生命的、富有意义的。课程标准还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笔者发现,第一学段的孩子书面语言学习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写话时捉襟见肘。其次,儿童的视角和成人具有差异性,生活中常见的写话素材、好词佳句在孩子的眼里只是“过眼云烟”,很多孩子在写话中不懂得如何运用。部编版教材中的插画给教师提供了优秀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和表达两者之间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插图内容进行谈话,把台阶砌小,减小说话、写话的难度,让学生更易表达。
  例二年级下册《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插画编排在课文内容前,学生在阅读时一下子就被图画给吸引了。笔者抓住文本编排方式和学生阅读习惯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围绕插画展开话题。
  师:孩子们,看看这幅图,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生1:我看到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生2:我来补充,几朵雪白的小花儿。
  生3:我还看到了藤上长满嫩绿的叶子。
  生4:图上还有一个人,他指着藤上的葫芦笑呢。
  师:通过看图,我们能说得和作者一样好,你们瞧——
  出示第一段,带着喜爱之情齐读。
  师:同桌互动读,一个读这段话,一个指画中物。
  学生在本环节中联系生活实际、积极调动平时积累的语言来形容所见,比起机械解释葫芦、葫芦藤、小花的特点和位置,这样轻松的引入方式更易于让每位学生“开口”,可以有效建立低年级学生表达的自信心,为低年级学生顺畅表达扫清障碍。
  二、留心读“画”  多维补白
  低年级学生接触绘本阅读较多,在幼儿时期大部分父母都会采用亲子阅读的方式增强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形似绘本的部编版教材,孩子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善于利用插图和孩子进行对话,不仅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语库,还能引导学生从插画中有序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促成学生的写话。再有,含有具体形象性思维特点的儿童,正是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的关键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注重观察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教学文本的同时关注配图的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整体和局部、轮廓和细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有序表达。虽然低段还处于写话阶段,但潜移默化地培养观察能力能为第二学段的习作表达打下基础。低年级教师应巧妙利用插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序观察的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笔者巧用插画资源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通过合理想象,逐步做到有条理、清晰地表达。例二年级下册《绝句》这首诗的教学环节笔者这样设计:
  师:古诗会读了,理解诗意可以帮助我们读得更有味道,四人小组合作,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生1:通过注释,我指导了“泊”是停泊的意思。
  生2:我读懂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意思是两只黄鹂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3:我明白了“千秋雪”指的是積了很多年的雪。
  生4:我补充,“万里船”就是行驶了很远路程的船。
  ……
  出示插图,一起找找诗中的景色。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这幅画面,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教师的启迪激发了孩子的探知欲,同伴互说的形式让每位学生“爱说”“敢说”。教师多角度评价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画面进行描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力和想象力,为轻松写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想象“画”面  串联故事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语文学习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内动力,打开学生语言表达的大门。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这样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部编版教材在课文插图的使用上,既有给学生想象空间的水墨画,也有给学生施展拳脚的16开水粉画,变插图为“绘本”。画面不仅仅停留教材中某一个部分,而且穿插在课文各个部位之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   例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教材配有三幅图,一幅是小兔正在为如何将南瓜运回家犯难,另一幅是小兔已经成功将南瓜运回了家,中间一幅编者则以留白的形式呈现。教材提供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隐去了故事的经过。而故事的经过——小兔通过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时,笔者以此为学生讨论的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第二幅插图的画面进行合理想象:你觉得小兔子是采用什么方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呢?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两幅图的细节联系起来,发现学生就能寻找线索想出许多运南瓜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和指名分享的形式,再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评价点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顺序地讲清楚小兔子的办法。最后,笔者让学生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把三幅图说清楚、说生动。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把插图和故事紧密结合,学生的想象有了情境的依托,自然而然想到许多解决的办法,既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为“画”配文  创意练写
  插图不是教材的附属物,而是一种形象化了的课程资源。部编版教材插图中的动植物大都具有生命力,它们的表情、动作往往描绘的就是学生心中所体会到的人物形象,富有生命力的、夸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更是无法抗拒,低年级学生会不由自主想和文本中的事物对话、交流,这就助力了学生顺利说话、写话。同时,连续性的多幅插图为学生有顺序地表达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经验不足,缺乏较清晰的逻辑语言表达能力。在言语活动中,学生往往表达不清楚、没有顺序、没有重点。例如人教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两幅独立的插图色彩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仿说、仿写时,并无法发挥插图的“第二语言”作用,调动学生探知文本的欲望,学生在阅读时也无法图文结合,感受出大自然的生机、美妙。教材插图缺乏丰富的童趣,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甚至会导致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单调乏味,缺少情趣。
  部编版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插图进行了改进:插图不再割裂三种事物,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将蒲公英、苍耳和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融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课后习题拓展,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借助课后插图和词组,想一想柳树、玫瑰是怎样传播种子?在师生、生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模仿课文句式将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写下来。最后,笔者再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选择自己熟知的植物,绘制一幅它们传播种子的图画,并學着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图配文。教师利用插图充分激活学生想象力和表达力,有效落实了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综上所述,课文插图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有效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部编教材插图的优势,激发低年级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借助插图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言语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孟敏.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