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教材的初中生作文结尾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想要作文取得高分,需要在文章的深度、高度上做文章;利用教材中文章结尾的方法,可以提高作文档次。
  【关键词】结尾;升华;深化;留白;逆向
  深圳中考作文讲究真人真事,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抒发真情实感。若只描述故事情节,或把一件事的内容讲清楚,细节着墨刻画,往往可以得到中上的分数,但若想取得高分,提升文章档次,还是要在文章的深度、高度上做文章。在结尾处采用一定的深化升华策略,会让文章产生“高大上”的效果,笔者平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法训练。
  李渔说:“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其中的“勾魂摄魄之具”就是指文章技法,下面主要基于语文教材和实践,谈谈作文结尾的提升策略。
  一、从个体到群体,引发共鸣,升华情感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追求把一件事情写完整,至于是否有深度,是否能引起读者共鸣,常常考虑不多,若想取得高分,必须带动读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文章所触及的情感,就不能仅仅是一己之私情,必须将情感泛化,从个人的独特情感向一般群体的情感扩展,这样不仅能取得共鸣,也会让作品的思想提升一个高度。
  教材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阙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人”字,从普遍情感从个人情感,提升到人所共有的悲欢离合的普遍情感,文章境界陡然提升。此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自己的茅草房被掀掉,茅草被小朋友抱走,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变化,这种从一己之悲到天下寒士悲悯,让杜甫的情感上升到了“圣”的境界。
  学生习作《那一刻,给我骄阳似火》,文中叙述了作者在公交车上见到的一幕:一个雨天,车内浮躁,人人着急回家,一个背着花花绿绿大包裹的人在上车时不方便投币,结果遭到车上乘客一脸嫌弃,而一个小孩子主动掏出了硬币,为他解围,但该乘客并没有接受,而是背着一大包杂物蹒跚地下了车,显然小孩的举动是暖心的……最后笔者这样指导收尾:
  “天,终于放晴了。
  太阳咧开了嘴,如同他的微笑,那么淳朴,那么明媚……带给这个冰冷的城市无尽的温暖。”
  二、利用幻境,想象画面,深化情感
  图画作用于直觉,往往让人产生美好想象。《故乡》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故乡人物的变化,感叹人物悲剧的命运,暗讽黑暗的社会环境。小说以画面陪衬人物出场,闰土的出场就被设置在这样的背景当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然而在结尾处,作者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想象的画面就不仅仅与文中景物像呼应,而是以景寄情,对落后的故乡以深切的期待,乃至对未来的中国以新的期待,这样小说的主题便深化了。
  同样,许多作家亦是谙熟此路数。朱自清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在为学生写下水作文《永不消逝的童年中》,文中通過描写自己与小狗奔奔的故事,“奔奔”与“我”一起长大,却因为家庭变故,导致“奔奔”被外婆卖给狗贩子,抒发了自己童年的苦涩,以及对奔奔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但结尾处,以这样结尾给人以希望:
  下班路上,我恍若见到了一个小朋友:笑容中溢满了天真,旁边蹲着一只黑黑的小狗,他毛色发亮,满眼真诚。那时碧草青青,向着明亮那方。
  三、拉长时间,延展情节,留白情感
  若故事在一时一地、此情此景下发生,当故事结束时,就真的结束了。好的文章,或是出乎意料,或是意犹未尽,不限于就文论文,那么拉长时间,延展故事情节,不但拓宽了文章多写作空间,更会让其文章情感跟进一层。
  三毛散文《夜深了,花睡了》,文中描写了三毛和丈夫在生活拮据时,丈夫为三毛买花的故事,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丈夫深深的愧疚和思念,以至于丈夫去世后,三毛每次为丈夫上坟都要为他买百合花,而在结尾处作者写道: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当把最后这一段拉长的时光删除之后,断然觉得文章被限制、锁定,情感的深度和高度都不够。无独有偶,在秦文君的《红书包》中围绕书包展开的故事中,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心,结尾作者写道:
  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笔者在指导学生习作《幸好未晚》,作者叙述自己的不懂事,表达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我在结尾处这样指导:
  三年后,澎湃的雨帘下,母鸟张开温暖的双翼,小心地护着身下熟睡的雏鸟。我无声地笑了:还好,一切未晚。
  四、逆向思考,反向拓展,提升境界
  知识在于应用,应用在于灵活创新,一次月考作文,请以“等待是……”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有些偏议论性质,对于初中生来说稍有难度,出现了大量的跑题,套作现象,结尾的质量更是不堪入目。一名学生写《等待是恰逢新雨》,内容是表达等到一个朋友的欣喜之情,在作文修改时,我指导这样结尾:
  一步,你跑来。
  树上的泡桐花似乎又恢复了生机,一朵一朵向我笑着致意。
  两步,你跳来。
  雨落滴答,像一曲小情歌,萦绕耳畔。
  三步,四步,五步……
  终究是恰逢新雨的等待,无论焦急,暴躁,不安,开心……
  终是满树欢喜的不再等待。
  若以“终究是恰逢新雨的等待,无论焦急,暴躁,不安,开心……”做结,文章完整,结构严谨,但是没有力量,更缺乏高度和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以“终是满树欢喜的不再等待”做结,乍一看,好像跑题,但仔细一读,才发现这样才更加体现出等到的欣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技法的运用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实际,巧妙地选择,灵活地运用。当然,提升结尾的档次,不仅限于这几种,需要因文而异。提高学生的作文,尤其是结尾部分,也一定是在全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否则强行拔高,会显得揠苗助长,尴尬别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