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取古典之精华,用于当代之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西方现代舞被“拿来”至中国,不管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的发展,从开始的“居无定所”到现在的“登堂入室”,众多中国现当代舞编导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这里定少不了“那个跳《扇舞丹青》的王亚彬”。从古典走向当代,从舞者走向编导,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勇于尝试着舞者的多种不可能性。首先,她在身体表达上的“吸纳”与“沟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同时,亚彬舞影工作室举办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系列演出,以品牌运演模式的“明星效应”也为现在的“独立编舞”人的发展提供了可鉴的经验与思考,是作为“新舞蹈”发展路上值得关注的新鲜血液。
  【关键词】王亚彬;身体表达;言语风格;亚彬舞影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身体表达上的“沟通”与“吸纳”
  王亚彬在试水“舞影两栖演员”后于2009年全身心地以既編又演的身份再次进军舞界,举办了第一季“亚彬与她的朋友们”艺术系列演出,分别为第一季的《与你共舞》;2010年的第二季《寻》;2011年第三季《守望》以及2012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三年展》之后的第五季《生长》;第六季《梦·三则》;第七季舞剧《青衣》;至今已十年第九季,推出舞剧《一梦·如是》。王亚彬通过《扇舞丹青》的一举成名,从古典舞表演走向现当代舞表演,舞蹈演员转向舞蹈创作,从亚彬身份的转型、风格的转变来看,不禁引发出对当下“独立编舞”的些许思考。或许有那么一批人,正在从某一固定风格的表演者向现当代舞编导的路子中蠢蠢欲动,那么对王亚彬的这一“转型”与“跨界”,针对身体形态上的特征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亚彬的身体表现形态中可以窥见她完成技术技巧、高难度动作时的“游刃有余”和“信手拈来”,古典舞训练解决了舞者的基本软开度、弹跳力和肌肉能力等问题,对于舞者来说是较为全面的训练。古典舞的规训对舞者身体也有“架”的模式影响,古典舞训练注重“限定性开发,首先是对职业舞者自然生命体的能力进行筛选与强化。是对其自然身体的各种机能———诸如“跳、转、翻”等进行强化,超乎常人,即所谓“功能性”训练。”所以亚彬对身体的表达与表现力的把控能力完成的更出色。王亚彬身上的古典舞舞者烙印被潜移默化到当代舞的身体表达中,对久用成习惯或自然的、缺乏创造力的语言的节制使用,以及对经过长期训练且会无意识带有的程式性动作、套路和技术的吸纳,亚彬努力探索和“沟通”古典舞和当代舞在身体表达上的异同,让身体准确表达意识的认知水平,突破固有的身体运动范式,也是遵循身心一元论的体现。作为一名经过中国古典舞科班训练将近十年的专业舞者,亚彬自带“古典气韵”,并将这股气韵用新的当代的言语进行解构、重组,再揉以文化的深度沟通和吸纳。如亚彬在第六季作品《梦·三则》中,亚彬用当代的身体语言来体现时空与现实的错乱。在舞剧《青衣》中更加彰显出一位古典舞科班出身的舞者对戏曲演员筱燕秋在身体形韵上的精准表达,取其古典舞语汇之精华,用于当代题材的表达之中。
  二、个人言语风格的形成
  在严格古典舞训练体系下成长的王亚彬,在身体的运用与理解中强于直接进入现当代舞的“零基础”舞者。一方面,中国传统古典舞对于舞者在“跳”“转”“翻”上的训练是规范的、系统的,对形成一个好的舞者而言是必经之路。在这样规范化的训练体制下,舞者在肢体主动表达上的统一性与趋同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存在,在长时间的训练中,舞者的身体难免会形成固有的身体运动模式,而这种身体记忆却被亚彬圆融的转化在身体中,形成鲜明的个人言语风格。
  王亚彬在身体表达和审美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言语风格,这是一个耗时间与精力的漫长过程。在早年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五季作品中,这群朋友们从玻璃装置中《生长》,与其说生长不如说是实验,一场关于理念与身体的实验;一群白大褂戴口罩的“实验人员”对亚彬进行的“身体记忆实验”;一场现代舞体系训练下的身体对原有身体的认同和关照,而又想打破身体局限的实验;是一次谨慎却又大胆的、对程式化身体的不断突破。亚彬四肢倚挂在白大褂人士身上任由支配,身穿一袭黑裙的亚彬还在“实验人员”中被动的“摆弄”与“捣鼓”,似乎在关节的屈伸和肌肉伸缩中探索身体更大的可能性,这时的王亚彬已处在身体自由与规范边界中“被动”生长了。这场“身体记忆”的实验也影响了亚彬在舞剧《青衣》中的转型。历经第一季“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与你共舞》《寻》《守望》以及2012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三年展》,第五季《生长》和《梦·三则》、舞剧《青衣》,亚彬在舞蹈语言上的选取扬长避短,她的创作选取了古典舞与现当代舞舞蹈语汇的交集,呈现身体在表达与接受上既没有古典舞固定范式的套路,也没有当下众多现代舞者“颓靡、扭曲、怪诞”的审美倾向。舞剧《青衣》遵循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的创作理念,力求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世界舞蹈语言与中国文本的结合处避免了“二不像”的身体之尴尬。在亚彬看来生命或许是被这样寄托,创作出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舞剧。古典舞训练体系在亚彬身上留下的烙印是如此深刻却又被她运用的如此巧妙,亚彬并没有在古典与现代、限定性形态和非限定性形态的边界疯狂试探,而是利用自身身体的优势与演员的优良素质来解构身体和意识的固有模式,重构身体语言的表达与运动机制。
  三、工作室与系列作品演出的运演模式
  这位从影视圈回归舞蹈圈子的“王小蒙”,发挥她的“明星效应”和“主角光环”,在2009年成立亚彬舞影工作室,王亚彬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系列演出的发起人,以品牌工作室的创意生产和社会化空间来呈现系列舞蹈作品,将舞蹈作品作为系统的艺术产品并按季推出。亚彬将舞蹈工作室的“品牌效应”和艺术系列演出模式通过市场走向观众,不同于“学院派”和青年舞蹈团的运作模式,截至今日亚彬舞影工作室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已成功举办九季。其中,“亚彬和她的朋友们”每一季以不同主题进行创作,并以工作室委约艺术家的国际惯例进行舞蹈创作,以品牌演出形式搭建公共的艺术合作平台,提供给各个门类艺术家们自由新颖的创作、合作平台。此外,“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亦或是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亚彬对“朋友们”的语义并没有明确界定,可以是与亚彬志同道合的职业舞者或艺术工作者,也可以是参与到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包括每次到场观看演出的广大观众,甚至是演出至今推出的舞蹈作品等等。
  从“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一季《与你共舞》作品的推出以来,亚彬以合作的创演方式从舞蹈剧场艺术中走出,却也保持着舞蹈剧场具备的质量,回归生活本质,在艺术与生活、演员与公众的边界中建立平等对话的桥梁,既在艺术的表达上实现当代性的肢体与整体风格,又不失与观众的对话。从第一季的《与你共舞》到《寻》,从《守望》到舞剧《青衣》、目前第九季的《一梦·如是》,王亚彬往往以一种充满哲思的、深处的思辨观去对待身体与舞蹈的关系。不妨将王亚彬、亚彬舞影工作室、“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这三位一体的创演模式作为一个个案,是否在舞蹈界也可有“造星机制”与“明星效应”。与王亚彬同样受过严格“科班”训练且优秀的舞者,为了寻求身体和意识上的更多元化表达,是否也可以以工作室的合作模式、打造艺术品牌并按季度巡演的路径,在创作上走向国际化,且不失“根植于传统”的中国精神。
  四、结语
  王亚彬不管是与其他编导在“新古典舞”或“新新古典舞”上的探究,还是在当代舞领域中的探索,亚彬都勇于从古典舞背景里走出,善于思辨,解决舞者的生存困境,探寻古典舞身体的当代性表达。如今,“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走过十年九季,系列演出的作品和团队运营模式影射出王亚彬与朋友们一起创作、演出,实现社会价值和作品价值的创作理念。亚彬作为青年舞蹈家,肩负着八零后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在语言上突破了自身古典舞的专业分化,在言语上突破了舞蹈圈的群落分化。在这个“去分化”的过程中,亚彬通过磨炼完成了从舞者到编者的跨界,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这一“转型”也为“新舞蹈”的发展之路提供了积极的、向上的、新鲜的血液,让我们“以青年一代舞蹈人的视角解读新时代的精神和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亚彬.生命该如何寄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于平.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3]仝妍.王亚彬舞蹈创作中的对话性[J].艺术评论,2017 (11):104-108.
  [4]李丹娜,贾建文.规训形态中舞蹈身体的限定性开发[J].北京舞蹈学院报,2012(3):11-14.
  作者简介:刘小艺,女,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理论与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