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当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应当从幼儿学习内容的计划者,变为幼儿发展环境的提供者;从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着;从幼儿活动的直接知道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辅导者;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幼儿学习潜能的发掘者。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合理 质量 创设 投放 指导 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自由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如何创设环境才是合理的,能使幼儿与之积极的发生互动?如何把区域活动有效的与幼儿园其它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答案,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灵活的判断与处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有效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效果。笔者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1合理设置区域,保证质量
  (1)区域设置的有效性。区域活动要能够达到促进孩子的发展,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根据本班实际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创设娃娃家,美工区,表演区域等。如:在墙面上贴一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使教室拥有家的气息,是孩子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教师按照各个区域活动的特点,将娃娃家(娃娃家,扣纽扣,挂衣服、晾袜子等)、动脑筋(套盒、拼图、手套、鞋子等)、小巧手(剥桔子、切水果、切黄瓜、喂食、穿珠、夹夹子等)、建构(大插片、垒高)等操作性游戏活动安排在一边,而将易产生干扰的区域活动,如做做玩玩讲讲(撕纸、粘纸、图书等)、听听看看讲讲(听录音或看图书等)安排在教室的另一边,减少不同活动对幼儿之间的影响,使他们尽可能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同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应避免活动材料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在设置区域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每个区域。教师可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 “生成”区域活动内容。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2)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在设置本班的区域时,一定要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一般情况下每个班级设置4—7个区域较适宜。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班级环境空间都比较有限的条件下,区域设置的“质”比“量”更重要。首先,要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得每个区域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要有利于材料的摆放和收整。其次,某些内容相近似的区域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计算区合并为一个学习性区域,可以让孩子们资料共同享用,益智区的棋子可以用来进行计算活动,卡片可以用来看图讲述等。被集中的区域有较丰富的材料,也有利于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3)区域内容的丰富性。要将区域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一是围绕课程总目标、每月目标和本班特点制订区域活动。例如中班根据本班较多幼儿进餐习惯差、不爱吃早餐、喜欢吃零食等习惯开展了“健康的身体”主题教育,相應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保护牙齿)、“达达感冒了”(预防感冒);美工区:手工“煎鸡蛋”、画健康标记、“吃什么东西有营养”;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要细嚼慢咽、少吃冷饮保护胃和食道、肠等),操作“营养配膳师”(懂得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每天要吃早餐),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二是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
  2合理投放活动材料,保证质量
  (1)衔接集体教学,有利于幼儿的复习巩固和练习方面。如小班生活区的目标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则投放一些为娃娃穿衣、使手套、袜子配成双等的材料。教师能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材料有效地服务于目标。
  (2)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提高方面。中班科学探索区的目标是培养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那么宜提供常见的、有趣的操作材料。比如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在科学区投放昆虫、鱼虾、颜料、放大镜、天平、酒精灯等。如:中班在科学区投放画纸、毛笔、米汤,让孩子们尝试用米汤做画,孩子们发现:用米汤画的画,干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可用碘酒一喷,美丽的图画又出来了,象变魔术一样,好神奇,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一定要了解个究竟,科学探索的幼苗在幼儿心中萌发了。
  (3)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方面。如在活动中发现有的区域“门庭若市”,有的区域则“门可罗雀”,对此现象教师要做观察思考,了解到根本的原因:是孩子们对材料有无兴趣和爱好后,对材料进行及时调整。因为区角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在活动的某些时段,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们兴趣减弱了,教师则要考虑:是投放新的材料,还是要更换新的主题了。如中班的语言角原只有几本图书显得单一、枯燥,现增加了有故事内容的图片、色彩艳丽的图书、故事的录音磁带、录音机,幼儿可以先听录音故事,然后把图片排序成一本图书,再边看边讲,以后还会逐渐提供纸偶,供幼儿进行表演,这样,语言角就会兴旺起来了。
  (4)由于幼儿发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同一个班级里,同样也需要考虑教育目标、内容和材料难度的不同水平方面。如大班的美工区,同一个折纸内容,我有意识投放两类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平面的图案范例,另一类是立体的实物范例。经观察,发现能力差一点的幼儿按实物范例折,而能力强的幼儿却选择平面的图例,尽管碰到困难,但能反复琢磨,不断尝试,竟然摸索出一些折纸的规律。由此,材料的投放既要考虑最低限度的要求,还要考虑高水平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   3合理的指导活动,保证质量
  (1)细致观察,设问指导。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后,常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老师及时退出。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待全体幼儿参加活动后共同讨论,得出结果。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
  (2)等待启发,设物指导。活动中,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那么作为教师,为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求助于教师时,我都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等待他们获得答案,体验成功。如:有一次,在自制拖鞋的区域中,有几个孩子都做好了一双拖鞋,并高兴地给我。我除了夸他们能干做成了拖鞋外,还建议他们把拖鞋穿在脚上试试,因为我发现了二双拖鞋的带子没有按在鞋头部位,而是按在了鞋的中间部位。他们三个人开心地穿着自己做得拖鞋,只听王俊帆说:“我的拖鞋怎么穿不进去?”刘梦影说:“我的拖鞋怎么总要掉下来?”他俩看着明明穿得进去,走路时又那神气的样子,很急。王俊帆忙把带子拆了重新贴上,这次能把脚伸进去了,可鞋头往下掉不好走路。二个人就这样拆了又装来回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王俊帆生气地说:“我不做了!”刘梦影说:“我要做。”这一次她聪明了先看了看明明的拖鞋,然后再粘。当她穿上拖鞋能走时,开心地对着王俊帆说:“帆帆,你看。”帆帆看着他俩都成功了,心里很难过,不过在刘梦影的帮助下他也成功了。
  (3)把握时机,介入指导。幼儿对区域活动往往是兴致很高,每次到活动结束时,仍有许多幼儿玩得乐此不疲,总是要求老师在玩一会儿,这就表明幼儿对区域活动充满兴趣。当幼儿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的同时,他们就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也就是吸取养料,而这种学是积极的学,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区域活动属自由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自由度很高,在高度的自由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又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熟练、灵活地运用技巧来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龙龙等几个小朋友在建构区里玩,他们商量着用废旧纸箱做的大型积木,搭建一个“小超市”。就在他们分配角色时争吵了起来。这时我及时参与了活动中,由于教师的参与,孩子们的战争自然就结束了。并且很高兴得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您好,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4)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研究教育对象,依据特定的教育对象的实际,主动创造适宜有效的指导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就不断的进步。在玩区域活动时,我发现有个别小朋友对物体一一对应的点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于是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为他创设了“筛子”游戏区角,来激发他对数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我及時给与指导与帮助。通过一周的区角游戏活动,果然对数产生了兴趣,对一一对应的正确点数物体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人说,快乐学习是快乐生活的通行证,那么快乐的区域活动将更好的促进幼儿快乐的学习,使每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体验。
  参考文献
  [1] 郭宝凤,李志英.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儿童发展研究,2011(02).
  [2] 黄晓军,郑晓静.幼儿园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优化整合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6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