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大提琴流入中国以来,其作品风格发生了多元化转变,此时演奏者必须要相应地转变自己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否则势必会影响演奏的效果。本文先探讨了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及风格,然后提出了一些演奏建议,希望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大提琴作品,不断提升其演奏效果。
  【关键词】大提琴;作品风格;演奏建议
  【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识码】A
  自引入中国以来,大提琴这种西方弦乐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步实现了中国化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演奏技法等都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提升大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就需要先从整体上对我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变化过程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我国大提琴音乐事业发展需求,确保可以不断促进我国大提琴艺术的发展。
  一、近现代时期中国大提琴作品及风格
  (一)引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前
  该阶段是中国大提琴作品最初的创作阶段,期间诞生了萧友梅、马思聪和贺绿汀等几位优秀的大提琴艺术家,并创作出我国最初的一批大提琴作品,典型的代表作品包括萧友梅的《秋思》;马思聪的《内蒙组曲》和贺绿汀的《摇篮曲》等等。在该大提琴创作阶段,相应的作品具有比较简单的结构,流畅的旋律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比如萧友梅的《秋思》具有明快、简洁的旋律以及简单的创作手法,且较最初的以曲填词已经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这为我国大提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大提琴教育中所用的教材以及演奏所用的作品均以国外作品为主,很少应用国内音乐家自主创作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艺术发展,这促使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大提琴作品。比如1957年我国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作品集》(大提琴)中收录了《抒情曲》(刘庄)、《牧羊人》(朱践耳)、《节日的欢喜》(霍存慧)和《牧歌》(刘荣发)等等。在该时期,大提琴作品具有相对单一的主题,且主要是对崭新生活以及现实社会进行反映,对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赞美,更多的是对大众情感的反映,很少对个人情感进行反映。比如霍存慧所创作的《节日的欢喜》这首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格,其中旋律以东北秧歌舞曲为主,借此来对东北人民欢庆解放的喜庆场面进行展现。而在该段时间的“十年浩劫”期间,我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时的创作以及演奏等也处于“空白期”,其中的“极左路线”致使当时我国极度排斥外国音乐作品,使得当时大提琴教材中非常缺乏比较好的作品,此时学校教师基于《战地新歌》等革命歌曲以及样板戏等来改编大提琴作品,使其带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有比较多的优秀人才,此时集体创作的一部分大提琴作品具有良好的欣赏性、艺术性以及思想性,受到了音乐界同行的认可。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
  在该段时期,我国大提琴艺术逐步走上发展正轨,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促使相应的创作步入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无论从欣赏性、艺术性还是从思想性等方面来讲,此时的大提琴作品均较以往发展阶段有了比较显著的区别。中国大提琴作品创作者开始摆脱羁绊,积极创作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大提琴作品,开创了中国大提琴作品创作新纪元,具体的大提琴作品风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作品取材愈发丰富。在该段时期,大提琴作品除了采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等传统文化内容外,还包含作曲家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情感体验。比如《思绪的由远及近》(马懋玄)就是对作者外婆往昔进行回忆的一首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第八交响乐“求索”》(朱践耳)借助一套敲击乐和一把大提琴,对孤独探索者内心的飘逸、追求、幽默、彷徨以及奋斗等复杂独白进行表达等。其二,作品结构更加严谨。该时期大提琴作品结构的布局更加合理,思维也越发严谨,同时还紧密结合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这是该时期大提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在相应的作品结构布局上,具有均衡、完整和对称等特性,凸显了创作者在作品内在结构上的逻辑把控。比如《林冲》(方冬青)这首大提琴作品主要包括“踏雪”“杀戮”和“夜奔”三个构成部分,其中各部分乐曲中分别运用了大提琴的旋律、音调以及节奏的有效安排来提升整体作品的演奏效果。其三,大提琴音乐的民族色彩越发鲜明。在我国当代的音乐作品当中,都包含着民族音乐特有的一些“韵味”,而随着大提琴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当下的大提琴音乐作品中也展现出传统音乐语言的“身影”与“韵味”,这从听觉上也可以更加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体验起来更加熟悉和亲切。
  二、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的一些建议
  (一)立足中国题材,凸显中华民族情感
  一名优秀的大提琴作品创作者需要具备超凡脱俗的思维能力,有自己特有的精神哲学与思想,并可以将其渗透在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中,这是当下我国大提琴作品创作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提琴演奏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時期我国大提琴作品的风格,在演奏过程中充分凸显中华民族情感以及东方人特有的精神面貌。但是为了在演奏中充分利用大提琴这种西方音乐乐器来对中国题材进行表达,就需要大提琴演奏者深入理解与掌握相关大提琴作品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历史典故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确保可以灵活运用大提琴来将相关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和韵律等传达出来,这样就可以实现“洋为中用”的音乐创新应用目标,最终可以借助大提琴来对相应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更加贴切、完整的表达,凸显了我国特有的音乐艺术风格以及别样情怀,这对于我国大提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中西结合,完善自身艺术修养
  对于大提琴作品而言,其具有很大的演绎空间,同时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鉴赏力以及个人品味等对于作品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呈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使得大提琴这种西洋乐器的区域性身份越来越淡,但是大提琴毕竟源于西方国家,其自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知识等,这些是人类音乐史上宝贵的财富。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大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国内的大提琴演奏者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吸取国外大提琴演奏方面的优秀成果,确保可以本着“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大提琴演奏艺术素养和演奏水平。
  (三)创新作品内容,不断拓展受众范围
  在新时期环境下,我国大提琴作品的创作以及演奏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青年受众群体,使他们可以成为传承与发展大提琴作品的重要生力军。对于我国的大提琴作品创作者而言,要注意在创作过程中贴合现实生活实际,多一些人文关怀和深入人心的个性化大提琴作品,同时大提琴演奏者也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演奏风格与技巧等特征,丰富大提琴作品风格以及演奏技巧,确保可以更加符合当代青年受众的审美需求,吸引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学习中来,最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演奏技巧与方法来促进我国大提琴演奏事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大提琴作品的风格发生了比较显著的改变,从最初单一主题的作品逐渐发展到多元化主题的作品,相应的作品结构也越发严谨,同时相应的演奏方法也越发具有民族色彩。在未来国内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从凸显作品演奏中的中华民族情感入手,积极吸收西方大提琴演奏中的优秀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艺术修养,同时要注意创新作品内容,拓展受众范围,希望可以促进国内大提琴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关立红.从方岽清大提琴作品谈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发展[J].乐府新声,2015(2):183-184.
  [2]蔡菁婧.现代大提琴作品中的新演奏形式[J].黄钟,2015(3):163-164.
  [3]赵雨.论《摩西主题变奏曲》的双大提琴演奏艺术[J].影剧新作,2017(2):117-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