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古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声音优美,受到了大家的喜爱。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古筝演奏已不单单是把旋律演奏的好听就行,而是要通过演奏让观众感受到乐曲的情绪,这使得古筝演奏成为了一门能抒发表达音乐情感的视听结合的表演艺术。这也给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老师除了提高学生器乐演奏技巧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将艺术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相结合。
  【关键词】古筝演奏;教学;艺术情感;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表现力分为音乐表现力和外在的表现力(肢体语言,表情,呼吸)。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情感、音乐意境、音乐含义,如何在古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可由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学生的古筝技术水平
  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前提要有足够的演奏技术。没有足够的演奏技术,就算拿到再好的音乐作品,并且有丰富的艺术构思也很难表现出来,演奏者的技术负担越少心理压力就越小,才能更专注的进行作品演绎。想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就要在日常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包括速度、力度、节奏训练等,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控制力和力量。老师应该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手指练习,这能让学生在乐曲演奏前活动开手指,也能让学生养成练琴先练练习曲的习惯,在习惯中提高手指机能。
  (二)提高音乐审美,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1.提高音准准确性
  古筝的调式是传统五声调式,其中没有4和7音,要通过按弦产生。而古筝最能体现音乐的婉转韵律,增加乐曲歌唱性的上下滑音技法对演奏者的听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音按高或按低,滑快或滑慢都会影响音乐表现的效果和情绪的传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音准的敏感度尤为重要。在学琴初期,老师一定要示范教学,演奏出准确的音高让学生听辨,并通过模唱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在学乐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听好的示范,对比示范与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效果的区别,这也能培养学生学会边倾听边思考。
  2.提高对音质的要求
  手指弹弦发出的音质会影响音乐的感受,如果弹出的琴声有很多杂音,演奏出来的音乐会缺乏美感,所以要培养学生对音质的分辨力。可以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听辨哪种声音更好听,记住好听的声音,并且在练习过程中要对自己弹琴的音质有要求,努力达到这种好听的声音。
  3.提高对音色的判断力
  弹琴的位置不同音色也不同,应该选择合适的音色来演奏不同的音乐形象,比如表现高山的巍峨雄伟就要选择弹区域中间浑厚深沉的音色,表现小溪泉水时选择靠岳山清脆明亮的音色。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音色演奏相同的旋律,让学生进行对比,谈一谈哪一种更符合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音色分辨力和选择合适音色表现音乐形象的能力,使演奏的形象塑造得更生动。
  (三)培養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音乐思维包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概括力。
  1.深入了解音乐作品
  想要演绎好乐曲,首先要提高乐曲的熟练度。熟练度包括乐曲的连贯程度和熟记曲谱上的各种记号。但光有熟练度还不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想要演奏好乐曲,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曲家在作曲时将想表达的情境转化为音符及各种标记,演奏者就是要深入了解作曲家想表达的到底是怎样的情境,只有深入到特定情境中才能演奏出更加切合的意境。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先跟学生讲解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作曲家想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并进行准确的评价。除此之外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加深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了解,掌握作曲家的风格特点,这样演奏出来的作品才更贴切准确。
  2.培养想象力,创设情景
  演奏乐曲不但要表现出乐谱的各种记号,演奏出作曲家的风格特点,还要在演奏中想作曲家之所想,进入特定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演奏《渔舟唱晚》,老师可以事先出示相关图片,然后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翁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帮助学生塑造形象。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场景产生影像,再通过想象力使情景变得更丰满。在演奏时深入到事先创设好的情景当中,感受越深,音乐表现的越好。
  3.多看多听名家示范,模仿、体会、总结与概括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没这么丰富,很多情景很难理解到位,这时可以通过模仿来弥补。老师多找名家示范让学生不断聆听和观摩,使学生对无法理解的部分多加感受和效仿,归纳概括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处理更好,久而久之再弹到无法理解的内容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借鉴引用。
  二、培养学生的外在表现力
  外在表现力包括肢体表现力、表情及呼吸。
  演奏、演奏,先演后奏,光顾弹奏乐曲,没有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衬托,演奏会显得呆板,只有将内在音乐表现力和外在肢体表情相结合,演奏才能引人入胜。
  (一)强调肢体、表情与音乐情绪的一致性
  观众能否快速进入音乐情境,最直观的就是视觉感受。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全情投入,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肢体与表情都为刻画的音乐形象服务,在表情上的要求必须与作品的感情一致,而肢体方面可以帮助更好表现音乐情绪。当音乐激昂亢奋时,演奏者的动作幅度加大,帮助乐曲情绪推进。当音乐富有节奏感时,身体跟随节奏律动,给人一种活泼灵动的感觉。当音乐忧郁伤感时,配合弯腰低头的缓慢动作。
  总之,表情与体态是根据情景表现出来的,要因情而发,顺其自然。在教学中老师应用示范的方法,从视觉方面培养学生的肢体语言。
  (二)正确使用呼吸抒发情感
  根据情绪的变化,呼吸也会有变化,当情绪激动时呼吸急促而浅,情绪平稳时呼吸缓慢而深。演奏作品时演奏者的情绪会跟随作品表现的情绪而变化,但学乐器的学生不像学声乐的学生会根据乐曲变换呼吸,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呼吸。
  器乐作品是通过乐器为大家讲故事,就像说话一样,故事是不可能一口气说完的,所以首先老师要带领学生为作品合理划分乐句,找到正确的换气口,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呼吸。
  其次,要根据作品的速度及情绪分析吸气的速度及深浅,速度缓慢的乐句吸气时要深而缓,速度快的乐句吸气浅而快。可以采用唱谱的方法,带着学生有感情的唱谱,感受乐句的快慢及乐句与乐句之间停顿的长短,在实践中进行感受。
  综上所述,想要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老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培养,将技术训练与音乐、外在表现力相结合才能充分表达音乐内容。
  参考文献
  [1]文剑.在器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5):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