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的运用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江苏省文化厅和无锡市政府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二泉》是2016年江苏省文化厅重点投入剧目,也是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二泉》通过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表现、舞台呈现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对民间艺人阿炳的生平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深刻的展现了当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张力及多元审美特色。其中自然贯穿于整部歌剧中的合唱音乐以其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在歌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运用特色的分析,探寻合唱艺术在民族歌剧中的独特艺术价值。
  【关键词】《二泉》;合唱;运用特征;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已成为我国音乐发展中相对成熟的大型艺术体裁。民族歌剧吸收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风格于一体,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歌剧《二泉》是近年来第一部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展现民间艺人阿炳生平经历的舞台艺术作品,由江苏省文化厅和无锡市政府共同打造,并邀请国内众多一线专家担任创作及表演团队,以浓郁的江苏地域文化特色讲述了阿炳的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
  一、地方小调与西洋交响的完美结合
  歌剧《二泉》源自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出自民间艺人阿炳,阿炳土生土长于无锡。《二泉》整部歌剧中无一不体现着真实且浓厚的无锡地方特色。江苏民歌侉侉调《无锡景》是江南小调中一首耳熟能详的、颇具江南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第一幕开场,温婉似水的女生合唱《无锡景》伴着舞台天幕上缓缓展开的水乡画卷,用铁皮质感的黑线勾勒出的流水拱桥、房宇屋舍、舟楫船帆、市场买卖等一众江南市井景象尽收眼底,“我有一段情啊,唱拨拉诸公听~~”第一段唱词采用无锡本地土语演唱,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旋律上都保证了风格上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轻松地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戏剧空间里。音响上的小调声部化、立体化、交响化效果,将这首“无锡景调”与西洋交响乐编制完美的结合,吴侬软语气质下的双声部女声声线与连绵悠长的弦乐交织应和,在保证地域风格特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增强了戏剧特色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拔根芦柴花》是江苏地区又一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兼具苏南苏北的音乐特色,曲调大胆奔放、方言特色鲜明,是典型的扬州民歌。第五幕《重生》中,女声声部合唱音色轻盈俏皮、交响乐伴奏简洁大方,其中江南动律的打击乐引子,管乐弦乐与经典旋律的配合契合度超高,将这首江南小调完美诠释,让观众深深地体会到编曲的独具用心并置身于当下的欢快氛围中。
  西方交响无论是从乐队编制还是和声创作上本数舶来品,如何能将这一西方艺术与民族音乐做到完美结合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民族歌剧《二泉》在创作上立足传统、扎根民族,这一创作原则在歌剧中合唱部分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地方小调经过声部化处理,与西洋乐队伴奏达到高度配合,既保证了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又兼具了现代音乐的艺术审美。民族音乐与交响乐的完美配合使舞台场景化更加真实,对剧情的带入和发展发挥着浓墨重彩的作用。
  二、不同合唱形态与表演场景的相互融合
  不同的合唱形态所传达的情感变化和塑造的整体意境都截然不同,歌剧中合理且巧妙的运用不同的合唱类型,是提升整部歌剧层次和深化戏剧矛盾重要的音乐手段。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音乐通过对不同声部的组合,利用不同类型的合唱情绪将整部戏剧故事的缘起缘落娓娓道来,推动情节的同时又不断深化着戏剧表演的冲突。
  第一幕《斥父》,庄严压抑的道教教场场面下,着青纱的道士成群结队,青灯古佛分外肃穆。“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家桃李花”,波澜不惊的旋律线条,清静无为的道家曲风,空灵幽静的男声声线,层次鲜明的声部交错,低沉而不失张力。这段男声合唱仅有八句歌词,声音力度从始至终保持在极弱的状态之下反复吟唱,忽远忽近,如悬梁环绕,象征性极强的男声音色与旋律线条通过与写实性场景的完美融合,为观众营造了逼真且震撼的传统道教的音画环境。男声合唱形态与舞美场景的完美融合,为阿炳与生父关系的戏剧发展埋下了伏笔,也将阿炳与父亲“认父”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
  第三幕《失明》开场,编曲巧妙地运用了《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间曲调,一改女声合唱明亮俏皮的的基本音色,主打歌唱情绪与线条感,在保持女声温婉柔和声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丝丝压抑与沉郁色彩,与唱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结合使反映阿炳凄惨境遇的主题意向更加明确。配合上九名身着旗袍、手执油纸伞、发饰造型形似却不一的典型江南女子形象的舞蹈演员一段吴地风格的舞蹈,月光朦胧之下,这段美轮美奂的歌舞既给歌剧润色了一抹亮意,也赋予了观众一时的松弛感。所谓张弛有度,有张才有驰,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让观众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接受更沉重的冲突激化,才在接下来阿炳的“失明中”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尾声的混声合唱《天上的泉》是对剧中所有命运与情感冲突的总体升华,阿炳离世前夕,他怀着对家乡、对二泉、对音乐、对光明的无限深情,留下了离世前告别世界的最后心声:“二泉的水啊,为什么流不断?二泉就在你阿炳的心里面!二泉随着你阿炳化作了天泉!”,这段混声合唱在旋律上保留了《二泉映月》的主题曲调,演唱时不管是在力度控制还是音色感受上仿佛一触即发,颇具气势,可谓全场最为恢弘庞大的合唱场面。随着天幕上的水雾化作不息的天泉,舞台灯光色调挥去阴霾赋予无限光明,所有演员上场化作无锡城百姓为阿炳送行的群众场面,声与境的完美融合,仿佛是无锡城百姓的集体呐喊,为全剧的情感升温至沸点。
  三、合唱与独唱、重唱的准确配合
  歌剧艺术的艺术综合性注定了歌剧作品中演唱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塑造过程也并非单单是靠从始至终的咏叹调或宣叙调一气呵成的。独唱、重唱、合唱形式的准确配合是一部优秀民族歌剧中音乐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唱的直接性情感表达;重唱时三两交错的感情对话;合唱音乐立体的情绪推动,使得三种演唱形式在歌剧人物形象刻画上缺一不可,民族歌剧《二泉》则很好的做到了以上三者的准确配合。
  民族歌剧《二泉》打破了以往相似题材作品惯用写实、常以人物的外在活动及时间点为主轴的叙事手法,而是从人物内心开始挖掘,以虚记实,顺着阿炳的心路历程和主观意识推动并发展剧情。序幕《心弦》,当羸弱的阿炳准备开始录音,演奏者拉奏的《二泉映月》旋律响起,刹那间无数往事涌上阿炳的心头,唱段《这些年我都在听》中阿炳的父亲华清和与养母在相同旋律线条下的各自心声,生母与彩娣不同唱词下情绪的推动,转调后华清和与养母心灵上的呐喊“阿炳”,两两组合的重唱配置,卡农般的旋律织体乐句对“阿炳”名字的呼唤推向制高点,接而阿炳父子、母子及夫妻五重唱的旋律交织将所有人的情感宣泄融为一体,此时四声部混声合唱在已然饱满的重唱情绪下自然衔接,将阿炳与生父、养母、生母、彩娣的心灵碰撞推向另一个高潮,这是心灵的撞击亦是亲情的升华,更是阿炳一生中为追求光明而沧桑饱尽的不断心弦。
  综上所述,歌剧中合唱艺术的创作与运用,往往需要根據戏剧剧情发展、角色形象塑造、中心矛盾激化等多方角度去加以配合,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艺术不仅在渲染艺术氛围、刻画人物形象、深化戏剧冲突等艺术功能上起到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了合唱艺术本身的独到魅力与艺术特色,在充分保证了当代歌剧创作中可听性强的审美效果的同时,提供了民族歌剧中合唱艺术基于当代审美的多元创作理念,对新时代民族歌剧与歌剧中合唱艺术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萧文礼.民族歌剧《二泉》观后[J].艺术评论,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