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才短缺的要求,缓和社会部分行业人才过剩和部分行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地方本科院校在高校转型中纷纷采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的快速转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過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之处。以河南省H校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通过加大校企合作资金投入,建立技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等措施,推动产教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转型高校;教育;应用型;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4年中国地方本科院校有917所,约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的40.8%。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外国实施人才战略的经验,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省H校作为首批建设中国应用型大学试点院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途径,形成了企业和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发展新常态。
  2 地方本科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2.1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相对于重点高校的政府资金的投入更是存在着差距。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离不开地方高校人才的输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地方本科院校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特殊人才的需要,缓解了地方企业人才短缺的情况。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地方企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解决了应届生就业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采取产教融合模式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回归到了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上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复兴。
  2.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
  为了加强学生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打破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把产教融合作为它们转型成功的方向。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培养高科技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成为了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为了缩小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差距,努力调整学校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来实现教学内容和向市场切合的目标。然而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资源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学的专业与社会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在于是否可以和企业进行深入融合和展开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3 河南省H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状
  3.1 师资建设方面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河南省H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4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29%。博士、硕士教师739人,占到教职工人数的61%。并聘请300余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占到教职工人数25%。河南省H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科研型人才队伍,组织部分老师外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3年来,外出培训老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共有72人。
  3.2 人才培养方面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为主,占到学生课程学习时间的80%左右,每月参加外出培训时间为1~2次,每周参加创新创意课程时间为2小时。目前河南省H校与13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尤其在信息建设类、土木工程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与地方企业的融合发展较为紧密。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除了共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外,每个学院创建了至少一个创新创业基地,用于学生实训的课程。
  3.3 学科建设方面
  近几年,学校先后裁撤了城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学等8个专业,新增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工程造价等10个专业,重点建设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目前,学校已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
  3.4 社会服务方面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在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福利院、扶贫开发、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方式直接服务于社会,学生参与活动时与机构领导进行深入交流,使得学生对服务型机构有更深切的认识。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就业和实践能力。
  4 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困境
  河南省H校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本着建立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建立了“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28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并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虽然河南省H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合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
  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特别是与重点建设高校相比差距更是悬殊。既有政府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由于实施多方面的费用,给企业和学校之间深化产教融合的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企业在和学校合作过程中,为了让本科院校学生能够更好的和企业所需的人才相契合,会引入相关机械设备、建设各种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学生到企业实地学习的培养费用,技能性工人到学校进行培训的费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所增加的巨大成本,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都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这也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在针对校企合作的鼓励政策中,尤其是财政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的提升和长期与学校合作规划的进程。   4.2    “双师型”教师匮乏
  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师资结构的合理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教师提出了一定标准。河南省H校技能性教师与专职性教师比例悬殊,双师型教师人数较少。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河南省H校双师型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教师,偏向于技能性,理论知识明显处于劣势,很难聘用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虽然引进大学教师的学历具有很高门槛,但实践层面的技能十分缺乏,使得实践课程收效甚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成为了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4.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教学设施的初衷与应用情况存在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学校建立的实验室在实际教学中实训课程较少,教师私用现象严重,违背了学校建设实训室和实验室的初衷。并且在调研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企业招收地方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与毕业后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在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专业科目的学习,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会考虑到大学生在毕业后工作的岗位是否与大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有联系,企业在招收应届毕业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所需人才和招收的大学生不对称现象。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时间比例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外出实践的次数最多在1~2次左右,大部分班级甚至没有课外实践活动,剩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班里进行理论学习。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结构大都偏向于实践技能较少的硕士和博士,而有着实践经历的人员因为高校招收条件的限制未被聘用,“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因此,大学生培养方式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4.4    产教融合专项政策的缺位
  首先,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为解决公共教育问题或者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工具和手段的过程。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往往是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弊端,主要表现为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产教融合政策的缺乏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存在试水阶段,无法明确自己的权责和义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模式的进度。产教融合政策的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就会缺乏约束和监督,出现权责不分,职能不健全的情况。最后,产教融合政策的缺乏使得政府、企业和学校各自的责任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三个主体只能模糊理解相关国家政策,就会出现责任空白的现象。
  5    地方本科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解决策略
  河南省H校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一直秉承建设“产教融合”和“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有着无法突破的困境,针对河南省H校目前在深入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5.1    加大校企合作资金投入,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瓶颈。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和企业可以尽可能多的争取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的支持,但最终还是需要自己的实力来扩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增大学校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步伐。然后,创建学校、企业、政府相结合的共同出资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发展项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最后,产教融合发展项目进行专项划分,根据文科和理科项目的不同,对口相关企业,并且专项项目的筹划者要包含企业、学校、政府。这也可以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专项项目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项目负责人、学生参与数量。企业也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责任追究制,严格管理,实时监督,真正让企业参与其中,提高企业积极性。
  5.2    建立技能型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首先,适当调整人才引进的标准,看重实践经验在简历中的作用。引入与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相匹配的技能性人才,提高技能性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渠道可从合作企业的领导层进行雇佣,聘任他们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真正和学生进行现场互动,通过实训的效果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专门技能性培训计划,选派老师到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技能的学习,真正了解企业与学校的结合模式,做到真正把技能带回学校,把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了调动教师提升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学校在职称评选过程中可把这一项作为考核依据。学校在职业资格证方面,对于老师给予经济上的补贴。最后,学校出台政策完善技能性教师的培养机制,不仅要实现学校转型的目標,老师的培养方向也要向应用型转变。
  5.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重中之重。首先,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专业科目的学习考虑到与以后就业有联系,特别是实践过程方面。另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加大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力度,把企业所需的人才技能纳入到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在校生的人才培养的制定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学校在这方面给予企业培养方案修改的权力,真正的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完成学校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最后,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和企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采取请企业专业人才进行现场讲解和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5.4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
  首先,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权责和义务。在产教融合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应从法律角度制定出详细规定。明确监督参与主体的政府部门,设置实施产教融合的门槛,再明确高校和企业进行转型的方面进行试点运行,并在建设转型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政府设置的门槛需要根据试点院校和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小幅度调整。最后,产教融合政策制定的目标建立在先试点后推广的基础上,加大双师型人才在高校中的比例,弥补高校高学历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郭建如,吴红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36-42.
  [2] 蒿楠,郭一凡.河南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化推进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20):26-32.
  [3] 费志勇,陈梦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97-101.
  [4] 蒿楠,郭一凡.河南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化推进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20):26-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