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原因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给高职生的网络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危机,针对高职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几方面原因,高职语文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大阅读引导力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文学。
  【关键词】网络文学;高职语文;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联网的比例达98.6%。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达26.8%,学生群体达25.4%。调查显示:89%的高职学生读过网络文学,48%的高职生经常浏览文学网站。智能手机的普及给高职生的网络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危机,很多高职生终日沉迷于网络文学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找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优势,对高职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高职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原因分析
  (一)从网络文学自身的优势来看
  1.网络文学具有平民性的创作主体
  传统文学对作家的专业水平和作品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必须由具有明显文学特长的作家来创作,普通人只能望文兴叹。网络文学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普通人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了,其中网络文学在线写作的民间立场,使公众的创作热情和文学梦想被重新点燃,文学话语权重回民间。由于網络写手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文章选题也就包罗万象,所写内容也五花八门,可以说苦辣酸甜百味杂陈,迎合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口味,体现了网络文学平民化的特性。网络的包容性、平等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保有平民姿态,向文学弱势人群开启话语权,正因为网络具有表达自由,发表作品便利的优势,才使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网络文学具有漠视权威,消除等级,拒斥英雄情怀和盛气凌人的特性,它是一个反中心、非集权性的虚拟世界。网络写作常常是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凡事态,用大众化、凡俗化的叙事方式,展示普通人本真的生活感受,显示出平凡的真切感和平民性。与枯燥乏味的课本相比较,平民化的网络文学更能吸引反叛传统,富有个性的高职学生。
  2.娱乐性的创作目的
  以思想性、政治性为创作目的的传统文学,几乎被以娱乐性为目的的网络文学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金科玉律也被有意无意地漠视,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网络文学中逐渐退居次位,网络写手多出于自娱自乐,自我宣泄目的进行创作。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生课业不重,没多少学习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娱乐性的网络文学来消磨时间,所以写爱情、穿越、玄幻等主题的网络文学受高职生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多样性的创作方式
  由于网络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它不仅可以采用传统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又可以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同时网络文学把艺术手段与技术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完成许多高难度的题材创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网络文学随意性也很强,内容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文章,网络写手可写心路历程,可以宣泄感情愉悦身心。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的文章模式,题型不拘一格,结构方式也花样迭出,作品也呈现精彩频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与喜欢自由、随意、不受拘束的高职生的个性是不谋而合的。
  4.创作主客体的互动性
  首先,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是写手与读者的互动过程,文本一出现在网上,马上就有读者跟帖评论,文章好坏很快就有决断,文章价值如何也完全以读者为评判标准,读者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文本,也可以自主评判文本和参与文本的再创作,这里的创作主客体也就失去了明显的界限。网络文学的人机交互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物,网民间的交互则是心灵的沟通,前者是创作手段的脱胎换骨,后者体现了写手与读者以网会心。
  其次,网络文学的鉴赏也是双向互动的,这不仅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美学鉴赏的交互性,也可使写手与读者彼此沟通,二者可在线平等的交流。写手可以在网络上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解说自己作品,并提供作品的相关背景和创作动机。同时,许多网络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结果,读者也可以改写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和故事结局,这种有读者参与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吸引求新求异的高职生去积极参与。
  5.传播途径的快捷性
  传统文学的传播过程需要审稿、改稿、录入、校对、印刷、发行等一连串烦琐的程序,网络文学有更好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缩短文学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网络文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存储空间、瞬时性的流通速度,这是传统文学根本无法企及的,这种快节奏的流通方式更适合那些内心浮躁的高职生。
  (二)网络文学满足了高职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五种需要理论,一般来说力量强的低层次需要已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层次需要就会出现。高职生处在一个不够成熟的矛盾阶段。他们崇尚个性、渴求独立,渴望摆脱父母、学校的关怀束缚,但是又由于其生存能力、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不能完全独立,这种矛盾使他们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后,在追求高层次需要的过程中不会那么顺畅。高考的失利让许多高职生自我认同感较差,心理素质较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让他们经常有种挫败感。许多高职生在网络阅读中体验到了在现实中少有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网络写手大部分是“70后”“80后”甚至“90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在当前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中心,更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很多网络文学社会责任感缺失,也少有严肃、沉重的主题,网络的匿名化和网络文学编审制度的缺位使得网络写手在创作时从不讳言自己对物欲的追求,往往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奇遇实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满足的梦想。网络写手为了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往往在其文字中不遗余力的塑造出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把文字中虚拟的胜利转化为自己的巅峰体验,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高职生幻想的自我实现。   (三)网络文学是高职生追求“时尚”生活的反映
  所谓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一般来说,时尚意味着优雅、纯粹、品位与不同凡响,它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凸显个性。正因为高职生有强烈的“从众”心理,所以“时尚”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也符合他们的交际需要。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普遍对未来很迷茫,没有明确的生活、学习、工作目标,自制力较差,对外界诱惑几乎没有抵抗力。从众行为在这个群体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任何事物一旦在群體中流行,接受和模仿的人都会趋之若鹜。网络文学的产生和流行都有一个过程,学生群体会大大缩短这个过程,也会极大地增强其流通性,为此,网络文学就具备了让高职生沉迷甚至成瘾的性质。
  二、网络文学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利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课堂和课本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能仅限于对传统作品的解读,还要与高职生关注的网络文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阅读。教师在讲解传统优秀经典作品的同时,还需深入了解高职生的阅读偏好,进而了解他们对文学的需求。教师还需更新阅读观念,自身的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教师要广泛阅读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学生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和见解,也能培养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点,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精神,从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二)要加大对高职生的阅读引导力度
  高职生虽然大多都已成年,但是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以及对网络诱惑的抵抗能力还很欠缺,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在大学里接受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可以针对当前高职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介绍一些有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网站,推荐有利于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可以减少高职生阅读中的盲目性,让他们步入正道,少走弯道。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选择信息、提炼要点方面下功夫,着重培养他们准确迅速地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三)要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体现高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凸显人文关怀,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育其良好的品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从阅读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从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主体不能只是被动地吸收,更要积极主动地建构。清朝著名学者颜元曾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单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对学生“已知”的进行补充、调整、修正或否定,才能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的显能得到充分发展,更要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阅读批判与张扬阅读个性。
  参考文献
  [1]大中学生沉迷网络小说的心理原因分析.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a771f00703d8ce2f006623f8.html.
  [2]郑虹.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引导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8.
  [3]黄凯.网络文学对高中课外阅读的冲击及应对[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肖楠.浅谈中国网络文学的特点[J].商业文化,2008(8).
  [5]王文思.新媒体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初探[J].丝绸之路,2013(9).
  附  注
  本文系2018年度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网络文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Zzy1844)。
  作者简介:董学勤,女,1973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2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