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师生互动的视角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高校形势政策课堂上“教师独角戏’“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普遍,师生互动的缺乏是导致课堂缺乏生气的重要原因。高校形势政策课堂可以通过营造互动的氛围,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拓展互动的形式,创新互动的方式,提升互动的层次,加强师生互评等策略提升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形势政策;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6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在教学有效性上存在不少问题,师生互动是洞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师生互动”与“有效的师生互动”
   “互动”作为一个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的多维词汇有不同的涵义与解读视角,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指的是在一定的情景之下,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等媒介发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狭义的“互动”多指人际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是广义的师生互动,简言之,只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都称之为“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学业学习、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价值、有作用部分。就其性质而言“有效而和谐的师生互动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平等、尊重、自主、开放、多样”。大量的教学实践改革表明,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師生互动”视角考察形势政策课程现状
   (一)形势政策课堂互动程度普遍偏低
   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课堂“低头”现象普遍。形势政策课如其他思政理论课程一样,在不少学生眼里是一种晦涩的理论课,学生对这类课程有一种先天的抗拒与抵触。由于形势政策课不像其他课程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教材体系,学生也很难有知识准备,在课程过程中很难做到与教师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中的“低头”现象更为普遍。
   教师单向度的讲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不多。由于形势政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变动性,教师很难按照“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进行系统教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无法把握,讲授的起点很难确立,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较难把握,从而导致师生之间在课程上的“共同语言”不多。教师以专题教学的方式授课居多,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
   (二)形势政策课堂互动的类型以“师班互动”为主
   课堂互动按照主体的角度分类,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班互动三种类型。由于当前形势政策授课以专业、分年级进行,导致授课规模很大。这一特征导致当下的形势政策课师生互动很难进行,教师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也无法记清班级学生姓名。教师的提问只能向班级集体提问,集体提问的结果往往就是集体沉默。
   (三)形式政策课堂互动的层次有待提升
   从教师设问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了互动的层次,简单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你们怎么认为”导致互动无法进行。为了提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具有方向性,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提问,涉及提问的梯度,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
   三、提升形势政策课程有效性的师生互动策略
   当前形势政策课程的一些客观条件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得到提升,比如班级规模、师资力量、学生对课程的刻板印象等。另一方面,形势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凸显。二者矛盾交融的困境下,通过优质、高效的师生互动提升形势政策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一)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教师应当坚信学生具有互动的知识、信息基础。形势政策课程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国际局势,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分析区域局势形成的原因及走向。对于热点问题,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当下,学生有机会接触这类信息,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只要内容设计得当学生是可以参与互动的。构筑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在适时的时机鼓励、肯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敢参与也学会了参与。
   (二)不断更新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点包括时下社会的热点,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有所关联的问题等。比如形势政策课可以讲授当前社会的整体就业情况,行业数据分析,这些与学生的个人成长是息息相关的,进行分专业的解读学生会比较关注。
   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是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每年的国际局势国内形势都有所变化,教学内容需要时时更新。内容陈旧,案例过时,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共识是互动的起点。
   用好本土案例。形势政策课不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理论太抽象,政策文件解读理论化。在此困境中,教师适时地运用一些本土化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缩小师生之间交流的差距。比如,在廉洁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自行或者调动学生挖掘本地的廉洁人物事迹,这些扎根本土的人物事迹,师生共知,作为课堂的佐证案例,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三)拓宽师生互动形式
   师生互动按照借助的媒介可以分为言语的互动、板书的互动、多媒体互动、肢体语言、情感态度的互动等。教师单向度的讲授使得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类互动形式。
   师生互动也不仅限于课堂上的互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为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作业的反馈也是课后互动的重要环节。利用微信、微博、电子邮件,师生之间的课堂外互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课堂之外的学业交流,为师生之间增进了解提供了渠道,师生之间距离感的缩小反过来又会促进课堂的互动。
   (四)创新师生互动方式
   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被多媒体教学工具牵着鼻子走。PPT应当是教学的中介,师生互动的载体。教师通过PPT展示教学的纲要,学生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脉络。满屏文字的PPT,教师的照本宣科只会加剧学生的厌课情绪。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微博、微信、各类视频软件、网站是学生手机娱乐的重要领域。强制性上交手机无法遏制课堂低头现象,也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让学生利用手机,将手机融入课堂,让手机成为学生的工具而不是让手机主宰学生。在讲授形势政策课内容时,比如讲到中美贸易摩擦,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搜索相关的新闻,从新闻的解读过渡到中美贸易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师不再是强制限定学生课堂不能玩手机的角色,学生也不是上课拿手机消遣的角色。师生将手机作为一个教学的沟通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将讲授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子课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曾在形势政策课堂上做过类似的尝试:在讲授“两会”这个时政热点的时候,将两会的关键词进行了分类,划分为三农、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子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如两会为何重视教育问题;在两会中提到有关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是如何表述的;相关出台的政策有哪些;将会产生哪些社会影响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的查找、分类。通过组内明晰的分工,小组成员基本都能完成相关课题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拟定研究的提纲,对学生呈现的探究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点评,对小组呈现的成果进行补充,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五)提升互动的层次与效果
   师生有效的互动包括三个要素:过程的双向性、内容的教育性和效果的综合性。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借助于具有达成多元教学目标的教育内容是有效互动的基本要素。师生互动的层次按照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可以区分为,简单知识的互动,涉及思维发展的互动,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互动等不同深度。通过形势政策课堂师生之间的优质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政策方针路线制定确立的依据、认同拥护这些知识,并最终能够以这些知識为指引,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六)师生互评是互动的重要方面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对学生适时的引导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课后的互动如,课外作业的评价,实践项目的指导是最为容易忽视的课外互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以及改进意见。另外,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有效提高形势政策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一条重要途径。
   师生之间有效、优质的互动应贯穿在课堂内外,融入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使教学的各个主体受益,达成形势政策课程负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1(4):30-34.
  [2]李凌雁.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30-33,66.
   [3]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75-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