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中小企业能力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动力也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衡量人才培養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不同与教学研究型高校,厘清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以及服务对象的技术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创新服务范围、群体、内容,将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规划为科技创新发力点,以此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的准确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j.cnki.kjycx.2019.09.007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1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 38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3.12%,但高职院校目前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同其占据全国高校的庞大规模是不匹配的。2014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职院校要利用科技社会服务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同步发展。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苏发[2018] 18号)要求,进一步深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促进高等学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等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同时在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效能低下,培养质量不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同企业的用人需求偏差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义科技创新能力,根据自身及区域发展实际,合理定位创新服务范围、群体、内容,将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规划为科技创新发力点,以此来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的准确度。
  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现状
  1.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与受理量较少
  《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统计显示,普通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2015年普通高校SCI论文达到22万篇,在全国SCI论文总数中占比80%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3.8万篇,年均增长16.1%。2016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高校获得二等奖2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专用项目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6项。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64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8.5%。占全国高校总数53.12%的高职院校、高职高专的获奖率为0。
  此外2016年全国高校发明专利受理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7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0%,高于中国国内36.5%的平均水平;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授权量的比例达到41.6%,远高于中国国内18.5%的平均比例。中国高校发明专利受理量、授权量及有效量占国内总量的比例依次为2.9%,4.3%,18.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三项分别只占全国高校授权总量的1.74%.15.98%,14.31%。
  1.2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
  《2025科技展望》中显示,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专利出售合同数达到2 695项,同年,中国高职院校的专利出售为201项,仅占全国高等学校专利出售合同总数的0.74%,同时,全国高等学校专利出售率为2.20%,而高职院校只有1.73%,高职院校的科技转化率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产学研发展的重要阻力。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新技术科研类项目与企业试求需求匹配度不高,研究成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与产品技术开发需要,导致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较低,这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难以发挥高职院校在区域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1.3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水平低
  中国高职院校多数在21世纪以来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较多院校存在科研基础较弱、科技创新较少、技术攻关项目匮乏等现实情况。由于职称等各种评审因素,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主要聚焦在论文与专利。由于教学与生产的脱节,教师与企业生产鸿沟难越,教师不清楚企业的实际技术需要,不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对企业需要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研究不足。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研究与企业需要要点结合,找不到服务区域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目标。
  1.4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脱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内服务中小企业的生力军,根据自身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企业吸收高职院校毕业生,达到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相关文献显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以无锡市科技局统计为例,2017年无锡市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86%,其中90%为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无锡市科技发展资金的70%将用于技术创新引导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必将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高职院校与企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便利桥梁。
  2 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区域中小企业能力对策
  2.1 高职院校应开展与生产第一线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研究
  高职院校办学性质决定了其科研项目方向,应客观评价自身服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有关解决生产、生活的应用性研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同专业建设、经济建设、企业对技术的需求紧密结合,重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具体技术问题。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在合作中针对中小型企业需求开展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生产技术的服务、科学技术的咨询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定位应以“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为主。   2.2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应双向互动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有利时机,密切联系政府与企业,充分利用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条件,争取政府与行业政策支持,广泛安排教师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处于发展壮大中的区域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去借题,通过与中小企业挂钩结对、合作结盟、搭建交流平台,实施一个专业服务一批企业、一个团队承接一个项目,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择优选一些“短、平、快”项目进行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进程,为中小企业节能增效、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2.3 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师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提升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完善专业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与服务社会能力相互吻合,激励引导专业教师及教学团队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教师的激励机制,学校通过积极联系企业,争取将教师及团队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使教师在工作中收获福利与社会认同,以此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区域中小企业一线的生产改造、生产工艺标准的制订与完善,使教师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生产动态。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小企业的活动,强化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加快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具有现实的推动意义。
  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人才与设备资源,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科技服务能力,以此打造高职院校的自身品牌,提升院校实力。
  参考文献:
  [l]王凤华,王海丽,范国渠,等.高等院校科技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32):92-96.
  [2]张海波.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高职院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有效構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103-105.
  [3]王利平.高职教育在国家创新链中的位置与维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8( 8): 49-52.
  [4]韩光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5-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