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業工作是民生之本,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应关注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现象,积极采取各种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文章分析了毕业生就业群体中慢就业的类型、慢就业现象成因并提出理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
  一、引言
  近几年来,有小部分毕业生没有实行毕业后就工作的传统就业习俗,加入“慢就业”队伍,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毕业生占比为6.99%。从数据分析,慢就业毕业生占比不高,但作为毕业生队伍的有机整体,也是高校毕业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给予重视的学生群体。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高校的有效积极应对方式,是高校就业工作者需要去研究的领域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类型
  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有的是为了继续升学或考取各种公务职位,也有的是因为自身原因难就业而导致被迫慢就业。笔者将慢就业类型总体分为两类。
  1.积极慢就业型
  这类慢就业毕业生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经济无忧型,这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是否毕业后就工作对家庭经济影响不大,就业需求不强。第二种是升学公考型,这类毕业生有的选择继续提升学习,有的为了拓展某些能力参加各种考证考试,有的受官本位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为了找到更心仪的工作努力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考,这类毕业生的升学、培训考证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就业时间,毕业后不立即工作的慢就业现象随之而来。第三种是灵活创业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毕业生从事网络美编、微商、代购等网络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弹性的工作状态和自由的工作环境更受“90后”毕业生的欢迎,且在国家推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更多毕业生选择走创新创业之路。
  2.消极慢就业型
  这类慢就业也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就业困难型。有的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拒绝长大想逃避社会等导致求职难,有的是因为一心想追求北上广等大城市或过分强调工作环境、薪资、劳动强度等外在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观而造成的就业难。第二种是职业能力差型。有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适应当前岗位技能需求,有的是缺乏必要的就业择业能力导致的就业难。第三种是社会需求少型,有的毕业生是专业冷门导致的求职困难,有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不平衡,面对岗位需求少的现状,不少毕业生被迫选择了慢就业。
  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90后”高校毕业生刚好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时代,父辈带来的经济资源和职场资源为慢就业一族提供了殷实的经济支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不得孩子吃苦且从基层做起的父母,更是慢就业族的背后推手。同时,在殷实的经济基础的支持下,毕业生们可以有更多机会选择在就业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旅游、学习、提升等,这些也是慢就业的充分理由。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可以灵活就业的新职业,如网络写手、工作室负责人等,作为个性化较强的“90后”毕业生,相对自由的上班时间和自由环境的灵活就业创业,是他们较为青睐的职业选择;在创新创业时代,在国家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下,少数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尝试,这为日后他们踏上创业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说慢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不为过。
  2.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不够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向应用型本科积极转型,但因为受到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在转型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不足,如不断减少理论课,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不透彻,增加实践课时但理论环节与社会接轨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强。另外,社会对毕业生的时间管理、综合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识技能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这部分的能力培养不少高校尚未提上与第一课堂同等的高度,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从数量上看,随着大学生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是在逐年递增,再加上海归毕业生、人才引进、历年毕业生未就业等毕业生群体的不断融入,使得毕业人数剧增和有限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高校若不能解决好数量和质量与社会接轨的问题,就会诱发慢就业毕业生群体的滋生。
  3.用人单位人才观不够宽容
  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过程中,有较多倾向于男性、知名学府毕业生等隐形就业门槛,一些单位在招聘信息上更是明确写着需要3~5年工作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女性毕业生、普通类型院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带来不便,这些就业限制条件的存在,直接把应届毕业生拒之就业门外,导致他们成为被动的慢就业族。
  4.毕业生自身原因
  职业发展规划缺失、职业指导缺位是主要原因,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观和职业能力决定着毕业生是否会成为慢就业一族。有些毕业生眼光只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他们看不到二三线城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无业可就,成为没有工作的慢就业一族,有些毕业生眼光只停留在岗位的眼前利益,他们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利益,从而不断辞职、失业,成为待业的慢就业者。
  四、高校如何应对毕业生慢就业现象
  1.理性接纳积极慢就业,合理干预消极慢就业
  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呈现的慢就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从积极的慢就业来看,适当地放缓毕业即就业的脚步有利于这部分毕业生通过学习、考试、提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充分的就业,高校就业管理者应辩证看待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理性接纳积极慢就业,给予他们宽松的选择环境,需要扶持和帮扶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合理干预消极慢就业,对需要进行就业心理咨询的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对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技能或降低就业期望值,对就业目标不明确或没有就业目标的毕业生,可以鼓励他们边工作边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边梳理就业目标。在高校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高校需要提前谋划就业指导的连续性、系统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建立从入学到毕业之间不间断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这过程中,需要兼顾做好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同时高校要建立并逐渐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详细招聘需求,弱化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间的不平衡;建立搜索功能,让毕业生能便捷根据企业发布的行业、企业性质、需求专业等信息进行搜索,降低就业信息搜索和时间成本;公布本校历年各专业就业跟踪情况,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动态择业。   2.积极培育毕业生就業软硬实力,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主动从就业软硬实力两方面入手,在硬实力方面,高校需要在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知识技能方面两步走,不可厚此薄彼。在理论知识方面,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把握理论知识间的关联和系统性,教会毕业生理论知识迁移的技能和帮助他们掌握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需要从社会需求入手,把企业、社会需求植入教材和教学中,让实践技能的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实践,实现两者间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帮助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在软实力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且这类培养需要上升到第一课堂的高度,而不能沦为简单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类型的学习,能够掌握企业所需的人际交往、沟通谈判等职场通识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职场技能,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上游刃有余。
  3.用人单位执行政策,营造良好的用人观和用人环境
  近年来,教育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颁发了不少促进就业的政策和规定,其中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三严禁”和“四不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信息或招聘过程中明确体现性别、是否应届、是否有工作经验(或必须有多少年工作经验)、毕业高校层次等明显招聘歧视的字眼和现象,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一些企业还是对性别、是否重点高校毕业等条件进行了各种限制,人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严重关卡。鉴于此,用人单位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规定,摒弃传统的“只招男生”“只招211高校毕业生”等就业歧视,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让毕业生公平地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职场上的竞争。除了招聘歧视外,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尤其是薪资和福利制度,也是用人留人的关键,这在民营企业尤为突出,有些民营企业没有为毕业生提供应有的基础保障如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等,导致毕业生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是毕业生不断跳槽的主因之一。因此国家应认真执行督查职责,检查企业用工的现状,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
  4.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制就业目标
  高校可以有目的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性教育课程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最好是让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以指导每个学生通过教学教育和测评软件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挖掘与自身兴趣有关的能力擅长领域;认知职业和职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接职场最新信息和需求,按照市场需求来锻炼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对照自身知识和能力与职场知识和能力的相互匹配程度,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更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毕业生本人还需在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注重锻炼和发掘自我效能等心理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大化促进自身就业效益。目前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越来越清晰,他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加入更多考虑因素,便于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智联招聘“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显示,55.9%的毕业生选择追求个人成长,这在近几年的数据统计中首次超越“工作待遇”选项,可见对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慢慢调整,逐渐被毕业生认可和接受,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途径。
  正因为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毕业生求职择业观念,辩证地对待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各种现象是较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对策。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也在不断发展,据《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同比降低2.81%,从下降的数据看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积极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信号,不难看出当前就业市场上主动“快就业”依然是市场的主体,被动的“慢就业”逐渐被各类教育培训和服务所削弱,消极、逃避的“慢就业”将逐渐失去市场。
  五、结语
  “90后”大学毕业生自小生活在个性化较强的“丰裕时代”,他们的发展机会多、空间大、流动渠道顺畅,自然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想法和追求。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亦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的就业工作管理者,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方式来适应不同年代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和求职行为。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管理和服务者要辩证理解毕业生慢就业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时间、心理等代价的,不适合所有毕业生;要辩证认识毕业生慢就业中积极和消极的两种类型,工作中应根据毕业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选择慢就业,将慢就业作为将来高质量就业的基础点,对于逃避型的或跟风盲目型的慢就业,需要结合毕业生自身实际,找准问题所在,鼓励毕业生摒弃不适合他们的慢就业路径,积极投身毕业生积极就业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张轶辉,毕亚玲,杜小明,等.“慢就业”成因探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4).
  [2]王旭东.“慢就业”量变孕育质变[J].中国就业,2018(8).
  [3]王琴,张帅.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文学教育(下旬刊),2018(9).
  [4]厉婧.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43.
  [5]郭海侠.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考试周刊,2010(52):179.
  [6]吴靖.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力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
  [7]浦净净.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24-26.
  作者简介:罗兰芬(1981—),广西田阳人,副教授,任职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