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怎样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对知识学以致用的一种需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从各方面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使数学生活化,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成为很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从改变教师教育意识、构建更合适的生活化课堂、探究知识应用的生活化来探索数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兴趣
  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这不仅是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推理、进行逻辑思考,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更聪明。可是如果现在再来问笔者这个问题,笔者可能不会直接回答。笔者或许会跟学生讲讲卡牌游戏获胜的技巧,或者和学生一起绘制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或许会根据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看什么电视节目、报什么兴趣小组统计成图表,或者一起看看地上铺设的瓷砖,甚至提供如何搭配营养午餐的菜谱。在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明白:原来数学这么有用。
  数学作为一门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它的定位是核心基础学科。它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或今后参加社会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无法脱离生活。那么如何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师只有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准确的定位,才能把生活化的情境融入数学教学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师的教育意识
  首先我们知道,传统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联甚少,教材的知识结构无法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步,导致学生吸收知识慢、收效甚微。于是教师就采取增加练习、熟能生巧的办法,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其实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大量的机械性练习,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课程指导提出:学为中心。这个学既可以指学生,也可以指学习,教师要当好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变,增强教育意识,着眼于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把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数学生活化的观念真正深入学生的脑海中,才能从理念变为行动。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所思所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让数学生活化,首先就应该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让生活融入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学习百分率之前,可以让学生自行了解什么是利率和利息,可以去银行了解各种不同年限的定期储蓄的利率。在学完之后,可以马上让学生用新学的知识计算利率,解决真实的问题。如爷爷有10万块钱,存一年定期的年利率是1.7%,存两年定期的年利率是2%,爷爷不知道连续存两年的利息多,还是存一年取出利息后再连本带利一起存的利息多。你能帮帮他吗?学生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想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合适的生活化课堂
  从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也更容易活跃。因此,要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就离不开合理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种类有很多。
  1. 创设游戏形式的情境
  在研究“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创设摸球游戏,学生通过实际摸球获取生活经验,通过生活经验理解数学中的“一定”“可能”“不可能”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这样的游戏形式,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生活经验与知识的转化几乎没有障碍。
  2. 创设实践操作形式的情境
  研究“轴对称”时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折并表示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既检验了新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创设多媒体形式的情境
  在认识直线和射线时,播放金箍棒无限延伸的动画,并用线段拉升的动画演示无限延伸,让学生根据动画想象当直线延伸到画面之外时的情况。根据多媒体的直观画面以及金箍棒的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延伸”的概念含义。
  在創设情境时,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不可以盲目为了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知识,要注意情境中数学知识的位置,既要保证生活化的情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又要避免情境喧宾夺主,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是否合理、合适。
  三、探究知识应用的生活化
  1. 根据数学概念来源探寻教学生活化
  数学这门学科集合了大量的概念,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它透过表象直指事物的本质,在舍弃表象时,如果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撑,概念就变成了数学术语。学生学习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现实中的数学题材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起源,再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形体并进行观察研究,在课堂上交流实物与立体图形的关联,观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有了生活中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是由生活实际产生的,逐渐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由来,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
  2. 根据知识的现实应用探寻数学生活化
  学会用抽象的数学眼光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次飞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更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创设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他们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使他们真正地学到有用的数学。   如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计算自己房间的大小、家庭住所的面积。如果家里要装修,思考需要铺多少面积的地板砖,买多大的地板砖、付多少钱等问题,并为自己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和预算。又如学过“人民币”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或者自己在课堂上设置小型超市,由学生自带东西进行售卖等。学过“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到田野中测出1公顷的真实大小。
  通过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解决哪些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 通过提炼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生活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将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在多次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提炼数学躯干、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执教《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摆一摆、站一站等活动为学生演示间隔和棵树,也可以看一看生活中的旗子、树木、路灯等实际事物,理解间隔的含义。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體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在课上,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节的植树方案,感悟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再如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加过横杠的凳子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寻找其中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学生在多次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当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帮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自己也会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这也对一些学习落后的学生敲响了警钟——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是每个人都必备的基础,如果不学好数学,以后将寸步难行。
  总之,数学是鲜活的,它不只存在于课本中,更存在于生活中。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喜欢数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楚廷.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