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习生态观的物流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师角色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随之更加多样化,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态教学设计建立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具有针对性,在中职物流专业课货物配载的信息化应用、构造学习共同体方面,对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学习生态观;混合式学习;动态设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28-02
   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将信息技术高效地应用在教学中是每个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学习科学告诉我们,工具和技术是学习的有力支持、中介和伙伴,使基于真实任务的复杂学习在多种学习环境中成为可能。技术支持可以对学习活动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者学习情况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控制。依据学习科学中的一些观点,作者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
   (一)学习的生态观
   一些学习科学学者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帮助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建立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learning ecology)。中职学生虽然在学习力、专注度、文化基础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在社会交往、情境感知、使用工具、贡献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并不差,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和文化趋向营造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的互动环境,维持动态平衡并促进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
   (二)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我校为教师开发了“微课堂”教学平台,教师能够发布任务(包括PPT、Word文档、微课视频等),统计作业,点评点赞,学生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相互交流,这使课堂教学能够结合线上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监控、互动和自动评价。学习者都是17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熟悉网络,对获得资讯的技术和手段都比较熟练,想法也很多,但是课堂40分钟的时间有限,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相对比较正式和拘束,但在网络空间,学生和教师的心态比较放松,交流起来更加随意,对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更加有利,各要素之间的粘合度也更高。
   (三)动态设计
   本文的动态设计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事先规定好的文本,而是在混合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其更具有針对性。比如学习者在自主的线上学习过程中反映出问题,教学设计者立即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可能和教材中的重点不一致,但以学习者实际的差异和程度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依据才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敏感度和专业水平。
   二、课程和学习者分析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从事配送作业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其中的“货物配载”部分而设计。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困惑:理论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比较弱,学生课堂参与度有限;影响配载的因素多且杂,既要考虑货物本身的特征、车辆的特征,还要照顾客户的需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需要实操过程的体验;课时有限,操作出错成本高,导致学生较难完成现场实操;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纸箱、牙膏盒、卷筒纸、矿泉水瓶等模拟实物辅助教学,但教具的数量和种类方面比较受限,学生也难以直观地看到配载的结果,缺少实战演练和学习(工作)成就感。
   学习者为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四年制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理论学习缺乏耐心,思维习惯是直线型;相比一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自觉性相对提高;经历过中考的失利在心态方面比较在意他人的正面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肯定,特别勇于展示自己擅长的一面。
   三、设计方案
   (一)设计意图和技术的作用
   1.“微课堂”学习平台——学习互动工具和监控工具:利用学校微课堂平台推送预习任务和练习,将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放到课外,通过课前测验检验学生预习效果,查看学生预习中的弱点,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有针对性地弥补学习者的短板,体现动态设计的优势。
   2.动态设计——帮助学习者查找认知差距:通过线上预习,教师发现学习者在课前往往只凭直观感觉,认为配载装车很简单,只要把货物码放整齐并全部装车就可以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细节的注意,在涉及操作的时候有些想当然,题目错误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考虑设置陷阱,让学生发现实际装车和原本的认知存在差异,激发后续学习的动力。
   3.微课视频——信息处理工具:视频演示的是模拟配载软件的使用,帮助计算装车方式和装车顺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并观察装车结果,还可得到货车体积利用率。在实际业务中,有些对空间利用率要求高的企业也会利用相关软件辅助进行计算和积载,不仅快捷可靠,而且结果显示直观明了,软件操作也非常简单,引入软件操作便于与真实工作情景接轨。使用微课视频可以让学习者打开手机或平板观看,同时在电脑上模仿教师的操作,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这种学习必须具有个性化特征,视频可以反复观看,能够避免教师统一讲授造成学生掌握程度不一的问题。通过模拟软件的介入,使学习者能够轻松地进行“大显身手”的实践,操作正确率大大提高。    4.互动游戏和自主探究——互动工具:将常见装载中的货物问题与处理方式制作成配对游戏,学生独立完成。使用思维导图归纳影响车辆配载的相关因素,上传“微课堂”平台,帮助学生归纳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学生登录“微课堂”平台完成课后测试,利用手机或电脑查阅海运集装箱配载或飞机航班配载的相关要求进行知识拓展。
   5.评价——信息处理工具:课堂上抽取1~2个操作正确的小组陈述操作思路,巩固知识,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加以点评。线上自动评价和线下评价综合起来,既有客观评价,又有课堂表现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高效。
   (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构成线下线上,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生态圈,教师和学生都是共同体中的学习者,依靠各项技术融合起来,各自贡獻自己的知识,同时又能分享给群体,成为一个分布式“大脑”。
   本课设计将理论学习放到课外,课内进行模拟实操,提供综合运用和操练的机会,形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混合学习模式,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整合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引导和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动态设计的针对性非常强,经过课堂教学对比前后两次装车效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程度和正确率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和谐的学习生态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适应性,不仅需要教师增强对知识点的重构能力、学习环境和教学流程的设计能力,还需要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各方不断调整和构造自己的环境,创造新的工具,才能将自己的智慧分布在环境之中,从而促进学习的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孙众,宋洁,骆力明.混合课程动态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7).
   [4]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