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评价、决策、监督作用。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校园教学环境的优化,同时更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以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逐步探究其完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26-02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兴趣低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针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其不仅需要針对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更需要针对人才培育要求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操作性实践教学,相比较其他类型的高校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在教学任务方面相对繁重。而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对学生的个人专业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更看重学生的学历水平。在此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做好专升本的准备,可以说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是巨大的。而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门槛逐渐降低,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生源质量的下滑,相比较以往的高职学生,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无论是在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还是学习动机等方面都表现较差。在此种情况下,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其不足以应对高职繁重的学业压力,在学习上出现跟不上、听不懂、学不进等现象。甚至有些学困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学习心理。
   (二)高职教育管理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为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质量以及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始终坚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培育计划,并围绕人才培育目标对学生制定系统的教育管理规划。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我国大学生在校总人数每年都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加之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展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独特性,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若再以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对学生开展管理,必将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这表明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背景、环境、对象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理念、模式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而做出创新性的改变,以此更好地迎接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
   (三)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思想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只有在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观念而言,不仅包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管理工作内涵的认识,同时也包括教育工作者自身遵循的教育管理思想、理念等,只有在正确教育管理观念的作用下,才能够保证教师所制定的教育管理计划以及人才培育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然而,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存在落后的情况,严重抑制了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一些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模糊,特色化职业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未树立特色化职业教育观念,多采取照搬本科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办法开展工作,缺乏很好的针对性。这不仅背离了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要求,更造成了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动性、灵活性差的现状。
   (四)教育管理各部门缺乏合作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内容繁杂,不仅包括学生的日常评奖评优、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监督、学生党建,还包含学生日常的宿舍卫生、纪律管理等内容。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并非是单独的某个部门或是人员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多部门的协同作用下共同实现。班主任、辅导员、团委、学工处是职业院校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岗位责任制的作用下,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教育学习管理,团委负责学生在校期间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管理,学工处负责学生在校全部的生活、学习管理,而辅导员的职责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他们各自之间的工作虽分工明确,但内在联系紧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四者之间的通力配合。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部门之间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合作,这就造成了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冗余情况的出现,不利于教育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团委的文娱活动组织管理为例,在缺乏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合作的情况下,团委不能够及时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喜好以及所需、所求等现实情况,从而盲目性地组织文娱活动,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出现。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完善策略
   (一)更新教育管理观念
   一方面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树立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理念。在对本科院校育人管理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围绕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性借鉴,吸收其中的宝贵育人管理经验,创新改革育人模式,将其更好地融入职业院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始终坚定以生为本的服务育人管理思想,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师一起对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予以完善,去除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广泛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安徽省颍上县教育局就在过去的2018年组织区域内的各个学校以“更新办学理念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主题的高端报告会议,要求区域内所有学校校长、班主任、主要教学管理者参加研讨会议,并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宜江围绕该主题做出重要报告讲话。这对区域内教学管理者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极为有益的,这里我们可以积极借鉴颍上县教育局的工作经验。    (二)完善教育管理模式
   为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开展,使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基层教师、学生可以在固定的模式下朝着共同的教育管理目标迈进。结合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特点以及上述对目前阶段高职院校各部门缺乏协作互动的现实问题,我们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积极构建校内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将班主任、辅导员、团委、学工处以及各课程任课教师全部纳入体系中,充分调动各部门以及教师职工自身的教育管理职能,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使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享受到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如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学生教学管理总动员机制,由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团委、学工处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定期针对各自的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交流、汇总,使彼此对各自的工作进度、问题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积极发挥小组的合作效应,促进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提升。(2)积极构建学生教育管理大合作机制,将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家庭共同纳入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中,积极发挥社会以及家庭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作用,以此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管理能力的不足。如可以申请学生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由教师将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细则、实施计划、突出问题等在公众号进行上传,以此向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展示学生教学管理情况,并在公众号上设置教师、家长对话模块,便于教师和家长针对相关学生管理问题的沟通。
   (三)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是学生在校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状况的好坏。尤其是面对当今高职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通过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使其具备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教育所带来的各项挑战,使其有能力应对日渐繁重的教育管理任务,有信心扭转时局,变挑战为机遇,带领我们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建立严格的聘用机制,以“面试+考试”的办法实现高质量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从源头上做好教育管理人员质量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要针对學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不断发现和总结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教育再培训的方式加强在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建设,在更新其教育管理观念的同时,通过对当前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分析,使其对自身工作重点、难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此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三、小结
   在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砥砺前行,坚定教学创新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带领下,沿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整合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在各部门协同的作用下,针对目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以此将我们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欢.谈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才智,2019(9):129-130.
   [2]王彬彬,刘胜,寇灵慧.中国特色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制进步及其践履:基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9(2):21-25.
   [3]杨晓芳.“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存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3):40-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