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学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亚星 周伟

  【摘 要】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结合农学专业发展现状,紧紧围绕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人才引进、市校合作等方面阐述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以期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为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19-01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指出“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林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因此,在国家长期重视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作为承担培养专门农业人才任务的高等农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农学人才实践能力,夯实理论知识,重点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必要。
  一、农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所2000年由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里木畜牧学院三校合并成立,同年组建农学院,农学专业是内蒙古民族大学设置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始建于1958年,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农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作物学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和学校博士点重点建设学科,作物栽培学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北方农牧交错带农学学科实验室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植物生产类实验中心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相关教学、科研实现新突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个;制订地方标准6项。经过多年努力,农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明显改善。目前,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9人,博士学位12人,高级职称12人,占总人数65.0%。
  二、新型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1.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尝试。
  为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及实践能力,内蒙古民族大学依照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从大一开始,选择一位导师,并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导师依据学生特性,制订培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个性化培养。最终,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大学四年期间,导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科研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2.打造企业合作平台培养实践能力。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到农学专业实习基地大北农集团、通辽市凌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利禾农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实习,并借助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锋良种中国)等相关企业在学校举办农民大学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最新农业发展理念以及发展趋势,开拓学生视野,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联合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农学专业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通辽农业科学研究院、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农管局、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科技园以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并联合开展相关领域科研攻关,不断形成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本科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互动、科研与学生培养结合,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农业人才。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定位农学专业建设方向。
  内蒙古民族大学地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通辽市,近年来,通辽市着力打造蒙医药产业发展,连续多年出台《蒙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蒙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蒙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推进蒙医药产业化进程,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依据通辽市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蒙药种植发展与农学专业建设相结合,重点开展市校合作项目通辽市奈曼旗蒙药种植专项,利用农学特色学科优势,将栽培学、育种学积极与地方蒙药发展相融合,把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建设与农学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蒙药产业发展促進农学专业建设,农业专业推动蒙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鼓励农学本科生到生产一线开展实践工作,提升农学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注重人才引进,打造高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内蒙古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把建设高水平农学专业教学服务地方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不断引进农学专业博士教师、实践型兼职教师(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员)等具备很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逐步形成农学专业教学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实现农学毕业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解与掌握,保证高科技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注重人文课程建设,构建课程区域特色。
  农学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不断修改完善教学大纲,除了开设与农学基础学科知识相关的课程外,根据西辽河流域农业发展历程及当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开设《农业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等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并依托通辽农业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全国唯一一家玉米博物馆,开展相关玉米引种、育种、栽培以及玉米经济等相关课程实践教学。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又加强农学专业相关科学间的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区域农业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4.强化学生科研训练,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
  内蒙古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相关部署,并成功举办以“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为主题的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内蒙古分会场启动仪式。农学专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鼓励农学专业学生打造团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
  “十三五”以来,农学专业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碰撞智慧火花,铸就强国一代志愿活动”、“迎校庆·爱农学”志愿活动等校园活动,并定期地邀请一些历史、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系列的讲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中,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农精神。
  6.市校合作助推农学专业发展。
  自2012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与通辽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农业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求真务实合作。农学专业组建“市校合作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通辽市农区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巡回培训,先后赴奈曼旗、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开鲁县等旗县市区开展服务现代农牧业的“民大农业科技行”活动,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0余人次。“民大农业科技行”的有效开展,为通辽市“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提升了內蒙古民族大学农学专业社会服务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云风.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以宜春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4:274-275.
  [2]罗兴录.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农学特色专业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7,2:175-176.
  [3]刘泽发,黄丁蓉,向国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项目引导教学法”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教学刊,2018,2:116-118.
  [4]黎世龄.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4,3:127-129.
  [5]董桂春,张彪,陈宗详,等.“农学专业实践”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119.
  作者简介:周亚星(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
  项目资助: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NGJGH2018095),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YB2017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