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星云

  [摘           要]  分析和研究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体现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66-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应当具备生物学、社会學、教育学三项功能。生物学功能不言而喻,起到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奠定学生健康心理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代身体健康,更加涵盖了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强调将心理健康放在战略位置之上。心理健康教育俨然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分倚重身体素质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个性和情绪的引导。国家将素质教育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要教导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和不健康心理行为的方法,使其能够获得培养自身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作为育人重地,应当在培养学生心理素养,避免学生被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困扰,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关键场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成为重要原则和底线之一,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升华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决定中指出,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坚持健康第一原则,一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自身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健康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身体健康不可割裂的一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当对长期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
   (一)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了健康的内涵: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方面的健康。截至目前,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尚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没有心理疾病;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并随之发展。
   (二)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大体上概括为以下几种:(1)使人们面的客观环境表现出的高度接受力和适应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客观环境的改造能力和包容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过分强烈的心理波动。(2)心理健康指代的是人们一种持续的、良好适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活力,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激发自身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哈塔认为心理健康可以从自我调控、改善环境、自我客观认知、安定的情绪、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几个角度来衡量。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和精神紧张状况,绝大多数是以下原因造成的:负性生活的影响、对社会支持满意程度不足、宗教信仰、正性生活事件数量较少、防御心理过重等。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遭受过重大挫折、对挫折事件难以忘怀、人际关系不加、恋爱受挫、家庭环境不佳、学习心理负担过重、遭受嘲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个体身心发展是伴随着实践活动逐步得以形成的,社会活动带来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个人的发展。增强体质,增强的不仅仅是体魄,还能够提升心理健康程度,实现对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的锤炼。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是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根源,人们对身心潜能可以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激发。体育运动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的浓缩,是建立在身体活动基础上、以提升个人心理素质为终极目标的运动形式。体育运动是在身体运动的基础上满足个体心理发展需求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频率直接决定了个体情绪缓解能力和心境状态,也直接影响着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那么其必然会保持身心愉快的状态,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升,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会让其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活力。
   (一)体育教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有效消除
   体育教学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技术传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刻掺杂着大学生情感上的成功感和心理上的愉悦体验。大学生的情绪大多是不稳定的、多变的,不同的情绪带来的影响显然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情绪能够使其安下心来学习、科学研究,促进自身长远健康发展。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可以在锻炼中积累并形成。运动锻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紧张、抑郁、悲伤、焦虑等心理障碍,能够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运动锻炼能够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使其在无形中消除自身心理障碍、治疗自身心理疾病,循序渐进地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体育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与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愉快和活泼的精神等目标不谋而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够产生持续的积极心理影响。
   (二)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智能
   美国加州索尔克研究所对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脑也会长出新的细胞,运动和奔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和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作为基础性内容之一,让学生的大脑皮质处于兴奋和抑制相协调的状态,让中枢系统在这样转移的过程中得到加强,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协调、感知和反应能力,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三)体育教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德行修养    体育教学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性的形成一方面与学生的信念、理想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体育实践的参与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体育活动兼具合作性和竞争性,需要运动员密切地配合和合作,这个过程正是提升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关键时期,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自立、自强、自信的性格,渐渐沉淀积累健康的心理。
   (四)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最主要的两个任务就是适应和发展。在个性、生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适应水平和平衡状态将会被打破,这个时候需要更高级的个性品质和心理機能来适应更高水平的要求。适应水平强调个体所处的环境现状,发展水平强调个体对更高水平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大多为集体形式教学,人际交往具有多项性和群体性特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浓缩。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平等性和实践性,能够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社交场所和广阔的发展视野。学生一方面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满足社交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可以在各种体育运动中修改自己的行为,形成遵守规范的意识,并在行为中更加注重义务和责任的承担,与同学之间产生心理的兼容性。教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指导得当,那么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价值和理念上升到世界观层次,使学生情感的形成、价值观的积累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行。
   (五)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学生需要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同时坚强、勇敢、拼搏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超强的自律能力才能让其在岗位上做出优秀的成绩。体育锻炼可以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合格人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体育教学可以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体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提前的社会化教学,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身体体能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精力,使其能保持积极的情感和渴望,勇于参与具有困难和难度的事情中并获得高度认可。体育活动在锤炼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意志上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和身体素质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其提供科学的运动计划,在合理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心理体验,缓解其因为学习和生活积攒的压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七)体育教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来说,心理适应能力甚至比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决定了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否适应工作要求。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具备较高社会适应力的、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一展所长的人才往往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释放心理负面情绪的过程,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勇气和顽强意志的作用,是培养适应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记忆、思维和身体机能,并综合运用所学的运动技巧加强心理承受力,进而提升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学生积累自卑、自闭、暴躁心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能够锤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和所擅长的体育运动不同,在体育锻炼上表现出的身体素质也千差万别,运动员需要为自己量身定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从多个维度提升综合素养,为成为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研究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阐述了体育运动在个体综合素养提升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史为临.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50-56.
   [2]张祺,李俊.网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3):36.
   [3]江明.非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手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38-139.
   [4]崔霏.少年网球运动员选材初探[J].少年体育训练,2005(5):31-32.
   [5]林波萍,袁琳.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师友,2005(6):20-21.
   [6]于辉.网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浅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6,19(2):60-64.
   [7]黄刚强.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96-99.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