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艳芳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环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越来越凸显出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来进行共同管理,并且努力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管理体系,只有这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文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宣传,还有大量影视剧的入侵,对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容易让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游离,甚至会影响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尤其“个人主义”“霸权主义”观念的侵袭,都会让大学生们思想上产生懈怠,唯金钱至上,唯个人至上。哪里还有什么奉献、付出而言?哪里还有助人为乐?又何谈精诚团结,互助合作?因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工作迫在眉睫,这对网络环境下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2.在繁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大学生思想行为选择出现盲从。信息时代的确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网络信息过于繁杂和良莠不齐,大学生还未走向社会,缺乏实际经验,面对这些,容易产生极大的盲目跟从。久而久之,大学生思想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做出极不明智的选择来。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天堂和地狱的分界线,一些大学生面对那些难以遏制的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去效仿,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但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已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思想极易冲动,并且在是非面前失去了分辨能力,从而致使他们非常容易地走向不归路。
  3.大学生容易在网络隐蔽性状态下失去道德的约束。网络最可怕的特征之一就是其隐蔽性,它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他们的言行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促使大学生滋生一些不规范甚至不道德的想法,从而有损于当代大学生本身所应该具有的风采。例如,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对他人的恶语中伤和诽谤,窃取个人信息从事非法行为等,这些都是受网络隐蔽性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在趋利心理的影响下,没有了衡量道德的标准,在道德的天平下越走越远。
  4.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足不出户,不愿投入美好的大自然中。他们在网络上聊QQ、聊微信、宁愿在网上交流,也不愿有真实的接触;要么沉迷于网络小说,要么在网络游戏中畅游……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致使人际关系淡薄、冷漠。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学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构建一套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体系作依托。
  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规范、不系统,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专题讲座过于枯燥,致使大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实效性。再有就是部分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综合素质还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和积极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组织保障体系。高校要从根本、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全面、详细的安排,并实行责任负责制,逐步完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抓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为了进一步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抓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入手,宣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延伸文化内涵,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网络虽给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一定要让大学生清楚地知道,网络是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不能随意而为。可以根据一些实例,号召学生自觉遵守相应的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要合理地使用网络,避免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弊端,自觉地净化网络,提升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要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教育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解网络和利用网络,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礼春.校园网络文化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与应对[J].社科纵横,201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