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代社会高校教育也随着时代不断更新创新,教育事业发展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分析當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道出思政教育中人文观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与研究意义,同时提出几点关于如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62-02
    当前中国教育环境正在持续发生着改变,高等教育改革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更深入的推进,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反复提出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明显趋势和热点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存在误区
    虽然从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来看,国家已经开始并且重视起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很多政策方法来提高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教育中的投入与导入。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倡导注重丰富多样的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各项社团活动,提高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度等,但是很多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理解误区。调查研究表明,仍然有很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认识片面,我们知道思想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造福人类,为世界的进步和人类社会进步添砖加瓦,但是不少思政教育者将人文关怀理解成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关怀,认为做到这两代即可成为优秀的高校思政教育者。
    (二)高校思政教育者忽略了高校学生真正的情感需求
    当前社会的竞争日益强烈,而我们的大学生在心智方面其实还是欠缺的,所以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情感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负面波动,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高校思政教育者工作的真正内涵是解决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问题与困难,然而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脾气、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是独特存在的个体,是不可复制的单位。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我们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其实是越来越难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这也就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缺乏了针对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已经有所改善。但目前高校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越大越大。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业方面的压力会产生很多负面心理。而高校思政教育者虽然有的时候能够深入学生宿舍跟学生打成一片,但常常只是在处理具体性的事务,并没有从根源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与教育。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近几年,在党的工作报告中都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人文关怀是对高校学生从情感需求、人际交往、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与需求的尊重和关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强调从人的本性出发,顺从人的本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地引用到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当中[2]。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不断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正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者所不懈追求的。
    心理疏导实际上是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引出的。它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与对方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协商后,从平等和谐的角度出发,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不解,并以此来达到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抗压能力,帮助人们调节心理机制,帮助人们拥有健康心理的目的。高校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实际上属于广义上的心理疏导,即对学生在心理、观念和思想道德层面上的疏导跟开解。高校思政教育者具体的操作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劝解、说明、解释、沟通等使学生在某些事或某一件事上的情绪得到开解,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疏导是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精神的,心理疏导与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最亲密、深层的接触,也最能影响当事人的心灵深处。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策略
    (一)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一种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其全面贯穿至整个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尊重大学生个性,满足大学生需求为基本导向,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价值与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政治观念、道德水平等要素进行切实关怀与心理疏导。所以,应该首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导向,从关怀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主体,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与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相契合,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也是当代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道路上的指示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通过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来对学生内心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沟通,从而及时化解学生内心深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的误解与矛盾等,从而能够有效、及时地预防校园纠纷、校园群体极端事件等,达到维护校园秩序,促进校园和谐的作用。
    (二)切实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份报告以及指导性文件,要求注重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引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将人文教育、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思政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情感式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去体验、去感受、去体会,但是目前仍然还有很多思政教育者采用的是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甚至多采用批评式的教育,这其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没有好处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途径,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所以,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及心理状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有所调整,即关注学生的共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
    (三)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机制与心理疏导机制
    1.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師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找准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的结合点。教师单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帮扶,鼓励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的指导跟帮助等,不仅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实践中践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生由于年龄各方面还没有趋于成熟,当遇到问题时,需要他人帮忙协助抗压,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平时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细致观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体会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症下药。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方面需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在学校建设学生“心理资料库”,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情感波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以预防学生心理产生负面情绪,极端事件的产生。加强学生与高校思政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校还可以扩宽学生心理思想教育途径,通过建设健康心理的校园环境,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优化心理品质,借助校园内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活动,推广自我心理调节普及健康心理教育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方式,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性。高校每年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掌控。对心理测试或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符合某些心理问题特征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监测,采取心理矫正措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四、结语
    人的思想及价值取向虽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有着共通性,但个性化、多样化也是每个人思想的特质之一。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机成分,心理疏导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性和道德价值,将心理疏导富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教育对象,真心帮助,真诚感化,以实际行动鼓舞人。在当代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效结合起来正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追求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罗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