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清白话小说副词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汉语研究通常分为古汉语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两大阵营,忽视了近代汉语这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而明清又处于近代的末端,它部分延续了古汉语的特点同时也是现代汉语的发端,这一时期的语法需要格外关注。在语法研究中,对虚词的研究一直很重视,副词是汉语虚词中的一个半开放的词类,相较于副词中的其他词类来说,副词较活跃、能产性高,更能体现人们的主观性。同时,副词也是各家争议最多的一个词类,比如:副词的定义问题、虚实问题、范围的划分问题、次类的划分问题以及副词的功能等方面,各家说法不一。综合各家研究成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对明清副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研究向更深处发展。
  关键词: 明清白话小说; 副词; 述评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4-0098-06
   一、研究背景
   明清时期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败而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萌芽的态势,其经济社会状况影响到了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再加上战争等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交叉融合的现象,促进了语言的融合与发展。市民阶级作为新兴的阶层,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系统,为满足这一需求出现了大量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这些白话小说篇幅长且充满口语色彩,同时融入了方言词汇和市井行话、隐语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词汇。明清白话小说非常富有方言特色,比如:充满北京方言色彩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融入山东方言的《金瓶梅》、《聊斋俚曲集》、《水浒传》、《醒世姻缘传》等,以吴方言为背景的《三言》、《型世言》、《官场现形记》等,此外还有具有江淮方言特色的《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明清白话小说口语化程度非常高,它一部分继承了中古时期的口语,比如“日逐”、“那顷”等词汇在先前的文献中都能查到;一部分口语词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存在口口相传中出现的讹误现象),其意义或增加或减少或者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还有一部分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词汇,受经济社会发展及各民族交融的影响,出现了一批新的口语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大量词汇在形态、用法及功能上较之中古汉语有明显的变化。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以不同的形式迎合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要发现一个时期的语言特点,我们首要解决的是时期归属问题。对汉语进行时期划分的第一人是王力先生,他根据汉语在不同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的区别特征,对汉语进行历史分期。他在《汉语史稿》一书中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并认为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1]43。黎锦熙认为近代汉语是宋元到清末。吕叔湘先生从文体(即文言和白话)的变化上对汉语史进行切分,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晚唐五代以后为近代汉语。以文体不同进行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由于太过于笼统,因此在汉语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王力对近代汉语时期的划分也曾遭到郭锡良的质疑,郭锡良从音系学的角度考虑,认为南宋后期到鸦片战争时期语音上变化较大,并将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即明至清初)定为近代时期[2]。我们知道,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之中,词汇和语音更容易受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郭锡良的分析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我们这里研究的近代汉语就是明清时期的汉语。
   二、明清副词研究概述
   (一)语料来源
   对一个时期的语言研究,语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这里考察了不同学者在研究明清这一时期的语言时重点搜集的语料。杨荣祥(2005)[3]7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对明清这段时期语料的考察主要是从《金瓶梅词话》中搜集的,参考语料是《水浒传》。杨荣祥从《金瓶梅词话》中搜集到副词348例,对这些副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描写,描写这部分非常详尽,不仅有共时的分类描写、历时的发展演变描写还包括了副词的溯源探究,使我们对近代汉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香坂顺一主要考察了《水浒全传》中的语料,并对其中三百多个副词进行整理,它主要是从副词的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入手,从而探究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关系;刘丽(2009)[4]搜集了《型世言》一书中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发现这本书中表将来的时间副词不仅可以修饰Nump和时间名词,还可以修饰形容词,而且这些独特性在同时代的其他书中是没有的。《醒世姻缘传》一书被多个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赵秀珍对程度副词进行了详细的此类划分,并描寫了其中程度表达法的特点及规律;邱珊珊则搜集了该书中的时间副词,她着重从副词的历时层面进行挖掘,并发现了其中汉语音节双音化的趋势。傅小莉搜集整理了《三遂平妖传》中的语气副词并将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她将明早期的《三遂平妖传》同明中、末期的《西游记》和改编过的《平妖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语气副词在整个明代的发展脉络。除了上述之外,对《三言》、《官场现形记》、《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等著作的研究热度也很高。
   由此我们发现,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作为语料来源在明清副词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搜集语料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不一,所以即要重视那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也不能忽视对其他作品的研究。刘丽在《型世言》中的新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还要注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同一语料的不同用法,有利于副词在共时层面的分类及在历时层面的规律探索。因此,对语料的搜集、统计、充实仍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完成的工作。
   (二)研究热度
   从时间上看,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相较于上古、中古汉语来说开始的时间晚;从研究热度上看,近代汉语不及现代汉语更受关注。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从吕叔湘开始的,初始阶段的研究往往不受重视,所以相关文章不多,大多是对现象的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期,太田辰夫(2003)[5]249-286出版了《中国语历史文法》一书,其中有一部分是对近代汉语副词的专门研究。太田辰夫的研究主要是对近代这一时期副词的罗列描写,并尝试对部分副词进行源头的追溯,但缺少了历时性的规律描写。到了20世纪80年代,近代汉语的研究规模开始扩大,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详细描写了晚唐至清朝前期的语法,包括近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了一些规律。到21世纪初,对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走向鼎盛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荣祥的《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书中分析了副词的结构形式,考察了副词的来源问题,并将现象与方法论相结合,揭示了副词的内部特征及演变规律。这部书是到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近代汉语副词的专著。在杨荣祥之后,对近代(明清)时期的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方向转向了关注副词中的某一小类或某一次类,并且多数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呈现。比如,罗主宾《明清时期语气副词研究》[6]、邓慧爱《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7]、薛瑾《<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的计量研究》[8]等。    对近代汉语(包括明清时期)的副词研究时间较短,研究還不够深入,但是明清副词的热度呈现递增的趋势,并开始向副词某一类或某一次类深入研究的方向发展。
   (三)虚实问题
   受传统语言学的影响,在研究某类词时首先要对这类词进行虚实的界定。而副词的虚实问题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从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最实的词到叹词、语气词这些比较虚的词,词的分类是一个连续统,而副词则处于实词与虚词的交界处,大部分副词是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在对副词进行界定的时候会比较费力,由于各家所持的观点不一,对副词虚实问题的判断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综观各家说法,我们将副词的虚实属性大致归为以下几种:
   1. 虚词说。认为副词属于虚词的大多是从词汇意义及用法的角度考虑。黎锦熙、张志公等人从副词的意义方面入手,认为副词的词义较空灵,因此将副词归入虚词。相关的著作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57)等。另一派以朱德熙为代表,他们认为副词符合虚词“黏着”、“定位”、“封闭”的特点[9]192。相关著作有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
   2. 半虚词说。坚持半虚词说的学者认为给词类定性应该从意义和功能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副词的词汇意义较虚,并且通常在句中做修饰成分,它和大多数虚词的情况类似;另一方面,副词在句中还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看,它又具有实词的一些特征,因此应该将副词称为半虚词。持此种观点的有王力、郭绍虞等,详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
   3. 不赞同给副词定性说。在对副词分类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加上受前人分类观点的影响,此外还有副词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张谊生(2000)[10]4-9认为不应该刻意追求副词的虚实问题,而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副词自身的特点上,详见《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上述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些合理性是基于某一方面的,比如说赞成“实词说”的都是在研究现代汉语时提出来的,他们受那一时期理论体系的影响,更看重词类的结构功能。而赞成“虚词说”的多数是早期的一些语言学者,他们生活在一个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期,承袭了近代汉语研究学者的一些思维习惯,他们从意义的角度划分词类。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近代汉语,这里将副词归属为虚词一类。词的意义是判定一个词类虚实的重要标准,古人说虚词“无义”,其中的“义”不是简单的表述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而是说“以虚词不为义或者不重义”[11]。也就是说这些词类的意义相对于名词、动词来说意义较轻或者说没有意义。结合古人对虚词的定义,我们把明清时期的副词划分到虚词的行列里。
   三、明清副词研究的方法
   (一)历时性系统研究
   由于副词下的次类十分庞杂,并且副词是一个在不断增加的半封闭式的系统,所以要想全面的进行研究,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明清副词这一块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的论著不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杨荣祥的《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他研究的跨度上至晚唐五代下至明清时期,重点研究了这段时期白话小说中的副词,主要语料来源有:明代的《金瓶梅词话》、宋代的《朱子语类》、五代十国时期的《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唐代的《敦煌变文集》。他对近代汉语副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从副词外部来看,对副词的结构形式进行划分,即划分出单纯副词和合成副词;从副词内部来看,根据语义、功能特征将副词内部又细分成了十一个小类。杨荣祥在详细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了历时的考察,并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皆”、“悉”、“极”“屡”等单音节副词大多是从上古、中古时期沿袭下来的,上古、中古时期的副词一部分沿用到了近代,一部分出现衰落、消失;“再三”、“都”、“曾经”等副词产生于中古时期,但是到近代才开始频繁使用;到了近代,“逐渐”、“依旧”、“真个”、“端的”等等大量双音节副词开始产生,其中一部分副词仅在近代时期出现过。此外,杨荣祥还剖析了近代汉语副词与语音、语法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杨荣祥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详细的,《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二)断代专书研究
   断代专书研究在整个明清副词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研究最详尽。这一类型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的。包括明清时期副词的某一次类研究、某部专书的副词研究、某几类专书副词与明清副词的对比研究、某类专书中的方言副词研究、明清时期单个副词研究及探源等等。
   邓慧爱(2013)对明清范围副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从共时角度对范围副词进行逐个描写,将范围副词细分为总括类副词、限定类副词、类同类副词和统计类副词;从历时角度探明了副词的来源及演变问题;并将范围副词与其他副词进行了详细的区分。罗主宾(2013)谈到了语气副词的特殊性,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句法位子灵活、语用上具有表述性功能。并将汉语语气副词与英语中的句修副词进行比较,阐释二者之间的区别。张振羽(2010)[12]以《三言》为主要语料,总结出《三言》副词系统的词义演变规律,并追溯了部分副词的来源。他发现,研究近代汉语必须考虑地域(方言)、文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以便于对语言现象得出正确的解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同类型的副词都要有清晰的界定,不仅要给出某一次类的概念界定,还要将这一次类与其它次类区别开来。比如在研究语气副词时,不仅要将语气副词与形容词、助动词、语气词、连词等这些大类区分开,也要将语气副词同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等次类副词进行区分。每一类副词都要重点突出它的独特性,比如语气副词在语用上具有表述性功能。
   (三)常用副词的历时考察
   这类研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单个副词的研究,另一种是对某一类副词的集中考察。这种类型的研究也多数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呈现,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副词的演变规律,明清副词某一类的历时考察及溯源,或者是对某一热点副词的反复讨论等等。唐贤清、罗主宾(2014)[13]二人对明清副词“真个”进行历时考察,“真个”一词从唐朝开始使用一直沿用至明清,现在的某些方言中依然使用。张赪(2016)[14]研究了明清时期完成体否定副词的历史演变,他对明中叶至清中叶的六部重要文献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否定副词“没”相对于其他否定副词在对话语体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不曾”、“未”等否定副词逐渐退出对话语体具有书面语色彩。    (四)分类研究
   关于副词的分类问题,一直都是漢语学界的难题,很难划分的清清楚楚。在分类研究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杨荣祥,他将近代汉语副词分为11类,并对每一类下的次类进行详细描写。杨荣祥采取语义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副词次类进行划分,与此同时还对各类的划分原因进行了解释。王群(2006)[15]对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的分类也十分详尽。他将副词分为十二类,再根据语义特征的不同划分次类。根据表意的强弱度划分程度副词;时间的长短、时间的前后等划分时间副词;根据高低频划分频率副词;根据不同的语气(揣度、疑问、强调等)划分语气副词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类研究中,每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类与类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兼类副词“都”即表示范围也表示语气;“通”不仅可以表示程度还可以表示范围、语气;“就”可以表示时间、限定和语气等等。此外,要明确分类的目的。分类不是把词的类别分的越细越好,分类的目的是便于语言研究,特别是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时,不仅要区分出副词内部的不同小类,还要分清哪些是这个时代出现的、哪些是沿用的,历史来源分析也是副词分类的一部分,明清副词的分类要突出这一时期的特征。
   (五)方法论的应用
   副词研究要与方法论相结合。在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初期,一般比较注重对副词语义特征的描写,类似于词典释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实用性较大,但深度不够”[16]。八十年代后,汉语学界开始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副词研究开始有了新的突破。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包括: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研究法、传统的考证考释、数量统计法等等,同时还存在大三角法即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三者之间的结合研究。更现代一些的研究方法包括: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语义类型学、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等。
   1. 语义句法分析。由于副词的分类问题一直是棘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语学者们在研究副词时经常会用到的就是“语义句法”分析。它是在句法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语义的不同区分出不同的下位义。
   2. 语义指向分析法。杨荣祥(2005)运用了语义指向分析,探索动词和句中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他考察了“都”在不同时期在语义指向上的变化。此外,张宜生(1999)[17]在研究近代汉语副词时将语义指向与语用相结合,将副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
   3. 计量统计研究。计量统计的目的是要对那个时期的副词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当今的研究往往与大数据相结合,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确保研究的精确性、科学性。比如杨荣祥(2005)《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及薛瑾(2010)《<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的计量研究》等都采用了该方法。
   4. 对比研究。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点的副词放在一起研究,探寻其用法上的异同。比如张谊生《近代汉语强化否定的“白”“再”“更”“通”——兼论主观化在汉语副词再虚化中的作用》、张新华《近代汉语后期“喜”类侥幸副词的语义机制》等。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理论解释也变的更科学。但是每种理论总存在其缺陷、不足,为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将多种研究理论相结合,确保理论解释的科学完整性。
   四、明清副词研究的空间
   (一)注重基础研究
   明清副词的基础研究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对语料的搜集、整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明清副词的研究语料多数是从经典白话小说中取得的,这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通过不同著作的对比,发现同一种副词在归类问题上对语义的界定存在分歧,比如“白”,有学者将其归入否定副词,也有将其归入情状方式副词的。尽管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对副词的研究很细致,但他仅运用了四部白话小说中的语料,这一研究不能完全代表近代汉语副词的全貌。比如刘丽对《型世言》的研究中就发现“将欲”一词既没有出现在杨的研究中,也没有出现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副词是明清那一时期特有的产物。以上问题都说明我们对明清时期语料掌握的不全面,描写不细致。应该继续鼓励学者们对明清时期副词语料的大面积搜集、整理。
   (二)历时研究与汉语方言相结合
   研究副词要明确副词产生的途径,哪一部分副词是本身就有的,哪一部分副词是从实词那里虚化而来的,哪一部分副词是假借、引申、泛化来的,哪一些副词是类化构成的。解决上述问题要追溯副词的来源及演变过程。另外,不仅要考察这一时期之前的历史演变,还要关注这些副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用法。因为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从方言中可以发掘出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副词的特征。除了与现代汉语方言结合,还要白话小说作者的生活时代所说的方言,发现方言的地域色彩。比如《三言》中的副词很多都是出自吴方言。
   (三)注重理论创新
   在强调不断吸收国外语言研究理论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我们不能把国外的研究理论用来强行解释国内的语言现象。在寻求理论创新的道路上,要扩大近代汉语副词研究的领域,将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外国语结合起来,从类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不断关注西方先进的语言研究理论,发现新的方法规律。
   五、结语
   明清这一段时期的副词语料主要是从明清白话小说中得到的,从共时的层面看,明清小说杂糅了文言、口语、方言等各种形式,研究中要将一些副词与口语、方言进行对照,便于寻找语言规律;从历时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语言从上古、中古时期延续下来,要注意古今的结合。不同地域、时间层次、不同语体交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明清汉语副词系统。
   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而发现明清副词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我们考察了语料来源、研究热度及虚实问题,明清副词研究所搜集的语料集中分布在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语料十分丰富;考察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度,发现对明清时期副词的研究热度呈递增的趋势;此外还关注了副词的虚实问题,这是研究副词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中我们将副词归入虚词。第三部分,我们重点关注了明清副词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种类繁多,我们将其共分为历时性系统研究、断代专书研究、常用副词的历时考察、分类研究及方法论的应用五部分。研究方式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这一时期副词的面貌,而任何一种形式的研究都离不开方法论作指导,因此本文将形式描写和方法论解释放在一章。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明清副词研究空间的挖掘,首先要做到科学性、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语料的搜集、描写、分析;其次要扩大研究范围,发现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副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将副词与方言结合,寻找共性与差异;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一方面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先进方法,另一方面将本民族语言与多种语言相结合,寻找成体系的理论方法,推动明清副词研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力. 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4:43.
  [2] 郭锡良.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J]. 语文研究,2013(4):3.
  [3] 杨荣祥.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
  [4] 刘丽. 《型世言》表将来的时间副词考察[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64.
  [5]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本)[M]. 蒋绍愚,徐昌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9-286.
  [6] 罗主宾. 明清时期语气副词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7] 邓慧爱. 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8] 薛瑾. 《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的计量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0.
  [9]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2.
  [10]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4-9.
  [11] 王红生. 元代以来的古汉与虚词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12] 张振羽. 《三言》副词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3] 唐贤清,罗主宾. 明清时期副词“真个”的句法表现和主观性分析[J]. 语言研究,2014(1):86-89.
  [14] 张赪. 明清时期完成体否定副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差异[J]. 中国语文,2016(5):554-565.
  [15] 王群. 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6.
  [16] 肖奚强,钱如玉.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58.
  [17] 张谊生. 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J]. 古汉语研究,1999(1):27-35.
  Abstract: Since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we have always divided Chinese into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ignoring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of modern Chinese,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t the end of modern times. It is a transitional stage from modern to modern, old and new. The alternatio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the grammar of this period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t partially contin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is also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In the study of grammar, the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has always been very important. Adverbs are a semi-open word class in Chinese function words. Compared with other word classes in adverbs, adverbs are more active, productive, and more representative of people. Subje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adverbs are also the most controversial word clas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adverbs, the problem of virtual and real problems, the division of scope, the division of sub-categories and the function of adverbs. Integra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duc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onducive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erb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us making the research develop deeper.
  Key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dverbs; adverbs
  (責任编辑:刘彩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