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重身份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传承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一种传承人身份担负着文化遗产的表演技艺传承,另一种则是承担着具体的传承保护工作,他们并非简单的文化工作者,而是一种特殊身份的传承人。本文通过介绍这样一位传承人的工作来提供相应的传承和保护经验。
  【关键词】传承人;南闸民歌;金矿;非遗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传承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是能够影响和决定传承内容的个人或群体。传承人在非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决定着非遗项目的生存和保护。传承人一般可分为二类,一类就是直接的民间技艺的掌握者,他们是以表演和具体的技艺见长,是传承人的绝大多数,也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另一类本身并不具备具体的非遗技艺,他们是通过自身的工作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作出显著贡献的一类人,一般为地方文化工作者。虽然他们并非直接的技艺传承人,但他们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超过技艺传承人的作用。江苏淮安市南闸镇的文化站长金矿就是这样一位传承人。
  南闸镇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南部,目前已与其他乡镇合并成为漕运镇,但由于闸民歌这个文化概念的特殊意义,本文依然沿用南闸民歌这个概念。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分界处,从农作物种植和生产上分别具有地区的特征,其中水稻种植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伴随着水稻种植所产生的稻作歌曲更是成为其重要的民歌形式,也是南闸民歌的重要体裁。南闸民歌中的体裁十分丰富,包括栽秧号子(山歌特征)、小调、号子、吟诵调等。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栽秧号子,也称“格当代”(是用人声模仿打鼓的一种象声字),是2009年南闸民歌成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针对南闸民歌的介绍和研究较多,本文着重介绍对于南闸民歌挖掘、传承和保护等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南闸镇文化站长金矿,他不仅为南闸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做出巨大贡献,作为传承人的双重身份似乎更值得大家关注。
  金矿今年近70岁,中学毕业后务过农,做过中学代课教师,时间最长的工作则是担任南闸文化站的副站长、站长。他从小热爱家乡文化,并把这种热爱转入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四十多年来,他走遍了洪泽湖、白马湖等地区,采访了无数的乡民,整理出极其丰富的文字材料。据初步统计,共搜集民歌歌谣1000余首,民间曲调130余种,民间故事及民间传说300余篇,民间俗语6000余条,民间歇后语3000余条,民间谚语1000余条,编撰民俗文化相关文字资料300余万字,撰写民俗散文2000余篇,撰写民俗文化论文30余篇,公开出版图书两本,发表民俗文化文学作品100余万字,有20余篇作品先后获国家、省市区多种奖项。成就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闸民歌品牌,他也被江苏省文化厅评定为南闸民歌非遗项目省级主要代表传承人,2015年还被评为省级非遗优秀传承人。
  金矿有着很好的文学和民俗学基础,但并没有受过很好的音乐教育,但他通过多种方式向专家和民歌手学习。金矿所挖掘的南闸民歌并非仅仅以数量多、种类广见长,他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学术高度来看待南闸民歌,其中包括南闸民歌的音乐特性(旋律、调式、特性曲调等)、体裁特征,以及南闸民歌的文化属性特征和民俗性质。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反复调研,发现了南闸民歌与江苏北部重要的淮剧剧种的渊源关系,即南闸民歌是西路淮剧产生中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我们知道,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学术化的现象,涉及多方因素,包括音乐、语言、风俗、历史、其他文化等,而金矿能够有这样的观察,并且已经从事相关理论的研究,这样的建树显然超越了一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学术视野。也正由于他的专业水平,才让南闸民歌上升到歌种的层面,使其具有突出的专业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单一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金矿2014年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闸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虽然并非民间音乐技艺类的传承人,但其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技艺性传承人的技艺得以挖掘、保留并加以整理、研究、保护,同时发现和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已在部分学校开展工作)。金矿是一位基层文化干部,但他的工作范围远超其工作职能。笔者在具体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的基层文化干部,不同年龄的,有无学历的,有无编制的,有无音乐背景的……金矿在这中间似乎一点优势都没有,年老体弱,无高学历,无音乐学习背景,无编制(他很长时间都不在编,收入福利很低)。客观地看,与南闸镇相邻的乡镇也大多存在类似南闸民歌的民歌形式,而且在《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里,很难见到南闸民歌,见到的恰恰多为周边乡镇的民歌,但这些乡镇几乎未获得相应的非遗项目。曾经有报导南闸民歌的记者私下问我:南闸民歌很了不起吗?我很认真地回答他们:南闸民歌是江苏中北部地区很有特色的民歌,它有悠久的传播历史,有丰富多样的体裁,有特殊的音乐(旋律)特征,在戏曲剧种的产生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当地人民的历史、生活、劳动有着骨肉一般的关联。但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关注这样的田间小草,但它总会被发现、被尊重。而这个发现它的人就是金矿,他发现了地处南闸及其周边的民歌的金矿。
  音乐类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已有二十年左右,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关注音乐技艺的传承人,关注某种音乐形式;其实在每一位音乐技艺传承人以及每一种音乐形式、每一项非遗项目背后,都会有一位基层文化干部。但能够像金矿这样既是文化干部,同样又是省级传承人的事例并不常见(笔者在云南红河还见到类似的国家级传承人)。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技艺传承者,但他们的工作往往更艰巨、复杂,困难重重。如果把非遗传承保护比喻为一根链条的话,他们往往就是链条的起始处和末梢位置,几乎贯穿整个工作流程并承担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既是传承工作者,同时自身就是传承者,是一种局内人与局外人兼有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身份使他们的工作开展更为专业,更能够了解和解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应该说,我们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往往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技艺传承人身上,而很容易忽视这样的群体。事实上,通過对南闸民歌及其金矿的调研,笔者也印证了相关的观点: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决定着某一地区非遗项目的存在,甚至传承和保护。他们的态度、精神、工作状态、专业方式直接影响着非遗的质量。针对这样的传承者的宣传和推广应该是非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遗憾的是很多部门并未重视,甚至未能发现更多这样的人物。
  随着三个乡镇的合并,南闸在行政概念中消失,而随着南闸的消失,南闸民歌还能够发展、还能够生存吗?按照类似的事例,结果应该不会乐观,因此金矿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更加艰难,会比他在泥泞的乡道里、在寒风疾吹的湖面上、在瓢泼大雨的田埂间搜集民歌更加艰辛……而这又回到文章的主题: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许直到现在,作为一位有着几十年基层文化工作经历的文化干部,金矿才真正感受到传承和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的生存总是会与社会发展发生多重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消解、弱化这样的冲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真正尊重民间文化,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注视和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青.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2]陶立璠,樱井龙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单林(1962—),男,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及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