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昌达

  摘 要 通过分析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特点、生长位置、行政区域分布、生长健康状况、生长环境、权属、胸围、树高和冠幅等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以整体的角度审视和把握古树名木保護管理存在的问题,树立对其整体认识,并在现实情况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对策,对今后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古树名木;结构分析;保护;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0.042
  古树名木通常是指年代比较久远或者是具有重要历史、科学研究、文化价值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达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在社会上或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领袖人物、历代名人所种植的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景观和纪念意义的树木[1]。古树名木不仅是一个地方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见证,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既是助力国家和海南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省篇章的重要一节,更是进行海南省古代气候变迁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研究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有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海南省位于祖国最南端,海南岛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 500 mm,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22~2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4%[2],具有蔚蓝绵长的海岸线1 944 km、森林覆盖率62.1%、森林面积213.6万公顷、红树林面积0.39万公顷、野生植物4 600种、野生动物574种[3]、古树名木18 000多株,素来有“天然大温室”和“动植物王国”的美称[4]。
  2 研究方法
  采用结构分析法对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构分析法是用总体中部分数值除以总体全部数值来求得比值进行分析,用P1表示各特征的数值占总数值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5],则有公式(1)。
  算出古树名木各种特征的占比,通过图表可直观显示其构成情况,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 资源状况分析
  海南省古树名木资源共18 366株,隶属于71科、183属、333种:其中名木145株、古树18 221株。在古树中,100~299年的三级古树最多,达17 129株,占古树总数的94.01%、其次是300~499年的二级古树928株,占古树总数的5.09%、500年以上一级古树164株,占古树总数的0.90%。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树种是榕树3 869棵,占总数的21.07%;其次是酸豆2 116株,占总数的11.52%;第三是高山榕1 999株,占总数的10.88%。
  3.1 古树名木的分布特点
  古树名木多数为散生,散生树木17 408株,占总数的94.78%;群生数目仅958株,占总数的5.22%。原因是古树生长需要时间较长,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树木有选择作用,保留下来的树木数量少,容易形成散生分布。
  3.2 古树名木的生长位置分布
  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乡村,占86%,其次是国有林场、公园、庙宇祠堂等。究其原因有:1)海南省村庄周围常保留有一定面积的风水林,古树数量较多;2)村民有在树下乘凉习惯,且栽种树木表示文化信仰,一些树木被长期保留下来;3)国有林场内分布的古树较为集中,虽然历史时期遭受砍伐,但在山顶或山脊仍保留一定年龄较大的古树;4)城镇、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强度较高,人为移栽、砍伐和采挖树木,破坏了树木生长环境,导致古树名木数目不断减少。
  3.3 古树名木的行政区域分布
  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文化观念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影响,各市县古树名木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全省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的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和北部的海口等地,尖峰岭、霸王岭林区居多,导致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其中数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乐东县2 635株,占总数的14.35%;儋州市2 396株,占总数13.05%;昌江县2 086株,占总数11.36%;数量最少的是万宁市135株,占总数0.74%。
  3.4 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
  受人们风水文化保护观念和地理位置偏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古树名木综合生长势正常的有15 339株,占总数的83.52%;综合生长势衰弱的有2 827株,占总数的15.39%;综合生长势濒危的有200株,占总数的1.09%。反映出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大见成效,群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多数古树名木生长良好。另一方面,对于衰弱株和濒危株要查清其生长势衰退原因,应当对每株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复壮。
  3.5 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现状
  树木的生长与其所处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生长环境良好的古树名木15 717株,占总数的85.58%;生长环境中等的古树名木251株,占总数的1.37%;生长环境差的古树名木2 398株,占总数的13.05%。目前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专题研究不够,古树名木生长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以及树木常年消耗土壤营养,土壤微量元素缺失,土壤生产力下降,造成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状况变差。
  3.6 古树名木的权属状况
  为有利于古树名木后期的管理,古树名木权属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其中国有权属的6 141株,占总数的32.8%;集体权属的10 918株,占总数的58%;个人权属的1 307株,占总数的9.2%。反映出全省农村集体所有的古树名木已超过半数,主要原因是受到风水文化习俗影响,乡村古树名木得以保存至今,其次是国家所有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国有林区林场中。   3.7 古树的胸围分布
  将全省胸围在200 cm以下的古树记为1类,胸围在200 cm~299 cm的古树记为2类,胸围在300 cm~399 cm的古树记为3类,胸围在300 cm~399 cm的古树记为4类,500 cm以上的古树记为5类。通过此次普查发现,古树胸围集中在2类和3类,也就是大多数古树的胸围在200~299 cm和300~399 cm,1类和5类胸围,即胸围小于200 cm和大于500 cm的古树较少。按照古树等级划分,可以看出,一级古树、二级古树和三级古树的胸围逐级递减,三级古树树龄较小,其胸围也小。较大的树种多为榕树、见血封喉等;同时,在良好生长环境中的树木也生长势通常较好,胸围较大。
  3.8 古树的树高分布
  海南省古树树高小于10 m的占古树总数的7%,介于15~20 m的占总数的73%,大于20 m的占古树总数的20%。树高与树种类别存在一定联系:如龙眼、鸡蛋花和梅树等树高较矮,多数为10 m以下;榕树、椰子树等树高在10~20 m;见血封喉和木棉等树高普遍较高,一般在20 m以上。对于较高的树木,遭受雷击、大风断枝、倒伏等概率较高,容易造成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庄稼破坏等,需要采取架设避雷针、支撑牵引、适当修枝整形等措施,同时加强巡护巡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3.9 古树的冠幅分布
  将冠幅分为10 m以下、11~20 m、21~30 m、31~40 m、40 m以上5种类型,分别记为1类、2类、3类、4类、5类。其中古树数量最多的为2类,即平均冠幅多集中在11~20 m,占总数56%,古树数量最少为5类,占总数1%;按照古树等级划分,随着古树级别降低,古树的平均冠幅依次减小,一级古树的平均冠幅是20.45 m,二级古树平均冠幅是18.95 m,三级古树平均冠幅是15.91 m。
  4 存在主要问题
  4.1 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够科学
  各级部门对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岗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古树名木规范建档立卡,更谈不上对古树名木进行必要的松土、施肥、填充树洞、避雷等管护措施以及对病虫害危株进行抢救等保护复壮工作。即使有些古树名木得到管护,但是因粗劣地修建小树池,全封闭硬化地面,没有安装避雷针、支撑架等不够科学的管理措施,古树名木不仅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极易造成衰弱死亡。
  4.2 资金投入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
  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外,其他市县对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临时性资金,缺乏常规性经费,致使养护不到位。特别是那些权属于集体或个人的古树,缺少甚至没有管护经费,这就意味着古树无人管护,保护好古树名木困难较大,保护责任较难落实。而对于那些衰弱、病危的古树名木,由于缺乏资金,古树名木的诊断、抢救和复壮措施滞后,甚至无法执行。
  4.3 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双重影响
  人们生活生产对古树名木进行的砍伐、擅自移植、剥损树皮掘根、倾倒垃圾、敷设管线、硬化地面、刻划钉钉、缠绕绳索铁丝、攀树折枝、使用树干作支撑物或者悬挂物体等行为以及台风雷电等自然因素,造成古树名木受到伤害,生长环境被破坏,生长力减弱,长势变差,加速了树木的衰亡。例如,三亚市天涯区布甫大村老村队、布带村三队的古树上挂着写有“南无阿尼陀佛”的牌子,并且树底放有香炉,供人们烧香拜佛[6]。
  4.4 病虫害以及寄生植物为害
  以白蚁为害为主,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蛀干害虫、叶斑病和寄生植物等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导致古树名木叶片表现为病斑、发黄、曲卷、有缺口或成空洞,樹干表现为大大小小的虫孔。病虫害以及寄生植物的为害不仅影响古树名木整体景观效果,更抑制了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削弱树木生长势。
  4.5 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不够
  近年来,虽然海南省在古树名木保护技术上有了修建树池、搭建支撑架、避雷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研究,但是在伤口涂抹剂、大数据应用、树龄测定、生长监测、防盗监测、抢救复壮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应用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没有合理利用古树名木的景观、文化、生态等价值,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
  5 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图片展,设立“古树名木保护日”等形式加大宣传,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广播电视等平台和“植树节”等节日扩大宣传范围。在全省中小学要定期开展讲座,并将其列入日常科普教育,宣传和强调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让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自觉加入到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列,让全海南人都懂得珍惜爱护它们,营造良好氛围。
  5.2 健全保护制度,完善规划管理
  根据现有古树名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并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古树名木的管护补偿、抢救和复壮等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认捐、认养古树名木,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建立全社会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有效机制,撑起古树名木资源安全的“保护伞”。同时,在新农村建设、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以及公共基础等各项规划中要把古树名木保护与建设有机结合,给古树名木留存足够的生长空间。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规划设计,以适应新形势生态文明建设中古树名木的需求。
  5.3 拓宽筹资渠道,开展养护补偿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使各项养护管理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应设立专项养护补偿资金,将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捐资,切实解决日常养护和抢救复壮工作面临的经济难题,强化古树名木动态监测和各种保护技术研究。借鉴浙江省、福建省等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预算,海南省每株古树名木常规性养护经费补偿应不少于300元/年。   5.4 落实管护责任,养护复壮合力保护
  不同权属的古树名木遍布城乡各个角落,需明确主体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每株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到人,即“一树一人”。通过修建挡墙、支撑架、拉钢丝索、建排水沟、固定树体等主要防御保护措施,和虫害防治、围栏、清理寄生物和枯枝、处理违章搭建、施肥、促根和改良土壤等养护、复壮措施合力保护古树名木,施行“一树一策”保护措施[7],尽可能为其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5.5 成立研究机构,兴建古树名木公园
  海南省亟需成立有关古树名木的专门科研机构,科学鉴定古树名木树龄,专业监测古树名木资源动态,提高养护和复壮技术水平,促进古树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好保护并充分利用海南省现存珍贵、稀有的古树名木资源。同时结合振兴乡村战略,挖掘古树名木文化历史,开发生态景观、休闲游憩等功能,以古树名木群为中心,结合海南省各地实际,打造一批古树名木特色主题公园[8]。海口、琼海、儋州等市县均具备建园条件,可以打造集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并盡早启动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和认定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EB/OL].2013-07-30.
  [2] 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8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海南日报,2019-1-26.
  [3]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4] 邓须军.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8.
  [5] 何俊.社会调查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6] 刘俊,曾德华,唐宪,等.三亚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J].热带林业,2013,41(2):41-44,35.
  [7] 金元龙.义乌市江东街道古树名木资源与保护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8,32(4):64-67.
  [8] 刘鹏,徐立,吴盛德等.湖北省城区古树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南方林业学,2019,47(2):35-40.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