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基于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模式,受到了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新时期的電子商务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且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也让市场供求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1.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0-0098-04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综合化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要求下我们需要明确专业与社会供给人才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我们要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来进行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体现院校特色、明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规划等。
  一、校企协同的背景
  (一)校企协同的内涵
  校企协同的内涵从本质上说是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的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促进高校与行业的快速联系和发展。其可以作为校内、校企、校地合作的协同体系,其本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校企协同与一般的校企合作存在差异。校企协同主要是培养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强调以个体为独立主体,基于不同的目的与目标资源,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从而直接面向工程实践,在了解产品功能的前提下为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具体途径,能产生积极作用,保障教育效果。
  (二)校企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看,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在管理制度与评估模式上进行调整。早在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法间的联系,从而让一定范围内的具体联系组成一个整体。对专业人才进行教育培训,可以看做是子系统组合形成的完整体系。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实际上,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需要具有创造性。而创业型人才是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要承担创业过程带来的风险,同时对于商业机会有着更加敏锐的嗅觉,可以投入知识和技能来为人们提供产品与服务,创造更加显著的社会价值。因此,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征来看,他们不仅具有明确的追求和责任意识,还具有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二、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广义的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商务活动类型,狭义的定义则是利用互联网从事的商业活动。无论从哪个层面进行分析,都要基于其本质内涵来展开,从而渗透到不同领域产生不同的机制。
  (一)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从1998年正式开始发展,相关的课程也出现在了高校课堂当中。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电子商务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从2015年开始,我国的电子商务对于人才需求的缺口极大。其原因是国家对电子商务的大力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电商,导致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遇到了难题,尤其是推广、技术、运营岗位的专业人才缺失严重。此时,企业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与大量的人才缺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这也使得电商行业要想维持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改进现有的人才储备与招聘问题。相比于传统企业,电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历要求不算特别突出,尽管如此,专业人才的缺口数量仍然惊人。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问题
  电子商务应用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的内容,且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包含了商务知识,还包括互联网技术。对于院校来说,需要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能力、层次,明确当前社会和市场需求哪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实际上,现阶段各个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设计了目标定位,包括技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商务运作人才等,并不断强化专业优势,突出岗位特色。然而,过于盲目的培养体系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看似分工明确,但岗位应用能力与岗位适应性较差等特征使得其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部分学生毕业后也面临工作岗位的考验,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不良现象。
  2.产业配备的师资结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从开始设立以来,由于发展前景广阔,使得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之一,同时也使得部分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着缺乏规划的现象,在各项工作中缺乏具体的科学论证。以现有的师资配备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经济管理或其他相关专业,并没有真正从事电商行业的经历。换言之,虽然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不具备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体系,一旦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教师无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使得知识体系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效果。
  3.对接岗位设置问题
  电子商务本身具有典型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操作来了解技能,同时在专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校企协同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在目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实践方式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训,如学校在校内建立商务实验室,让学生通过电子商务软件来模拟各种操作,提升实训能力。但是很多情况下实训内容与岗位设置及工作之间的对接问题成为影响人才培育的主要因素。再加上电子商务行业本身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导致校外实训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真正的与岗位对应的实践性技能训练。   4.政府保障问题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背景下,政府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对于某些高职院校而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并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支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内容,企业和事业组织需要接纳职业院校的學生参与到实训过程当中。虽然现阶段针对院校的扶持政策已经开始出现,但电子商务行业还需要建立针对企业层面的激励机制,在政府部门的调节下尽快划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三、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政策支持
  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校企协同的支持制度,对于一些在校企协同中发挥良好作用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包括资金、财务、人才培养等,同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校企协同中参与的具体原则,明确企业层面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定相关的奖励措施,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必要时还可以在行业内部制定专业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协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的政策,包括对校企协同企业资质的审核等。具体来看,这些政策的执行都需要监督管理体系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保障校企协同下的政策实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企业也应该强化这一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政策,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体系,让各项内容有机地进行协调,形成一个高效互动的政策标准。
  (二)法律保障
  从法律层面分析,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专业的校企协同教育法规,对校企协同的参与方进行约束,明确其权利、义务等,进一步分析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权利,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和权益。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来看,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基础性作用,并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当中。学校也应该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实训工作。高校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实训也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监督指导下完成各项工作。此外,还应该发挥企业在校企协同过程中的作用,基于企业本身的需求,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内的安全与合法权益。
  (三)体制保障
  在体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校企协同方面的做法。例如德国采取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其中一元是企业,另外一元是院校。学生通过企业学习技能层面的专业培训,并且在企业中扮演着实习生的角色,在学校内则接受基础知识的培训。政府部门出台的教育政策让学校、企业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协同的过程当中,促进了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从这些成功的经验来看,全面开展校企协同教育工作需要从政府层面人手,确定具体的规划和目标要求,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和资源,落实各项教育工作的进展。这样一来,既可以快速了解校企双方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校企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一方面,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的场地、设施、安全培训内容,而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双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作。
  (四)经费保障
  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应该有效配合,并设立专项资金,突出校企协同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吸纳社会资本,同时鼓励企业和院校之间开展协调教育,各级管理部门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前提下,也可以与政府开展合作项目,或是吸收社会资源,支持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当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企业本身是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学校教育的脱节使得经费保障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此时可以考虑联合社会培训机构的方式,保障合格的人才供给质量,或是通过校园招聘机制来保障人才的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建立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常态化联系,了解企业对于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一)明确专业人才的发展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基于不同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包括服务、管理、建设等。以当前的行业特征来看,电子商务领域的变革涉及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的师资、基础设施水平也决定了各自的优势与有利条件。专业人才的发展机制也要求学校明确自身定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在某个方面或某个岗位层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落实到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电商企业的项目管理纳入课程建设当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所需的人才方向保持一致。
  在课程设置的优化方面,我们需要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对现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整,重点培养人才的岗位技能,以项目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景,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培训过程,将某些电商企业的项目作为实训内容进行分析,注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当然,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来进行多元化的教育,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与考核工作当中,以实践手段来考核实践课程中的内容,培养真正具备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
  (二)教育资源共享基础下的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并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的确定和规划,同时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进行严格训练,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正式员工的能力和水准。当然,在培养模式当中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行业发展的情况与学校的内在情况相结合,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开展。
  积极探索校企协同下的人才培养需要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水平,也有利于院校积累人才培养的经验。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平台,而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资源共享同时也让人才培养体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一些师资力量储备良好或实力较强的院校来说,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无疑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但对于一些应用型院校来说,还需要在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方面与企业建立联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实现“双赢”。
  (三)创意创新框架的构建
  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其成为最具创业前景的行业,这要求学校需要将创业实践理论引入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环节当中,构建专业培养机制。实际上,创新正是电子商务行业领域发展的根本条件,也使得人才培养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当中。同时,校企协同下的实践教学平台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人才在各个方面的能力素养。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水平外,还包括文化素养、服务理念、实践水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就业服务与实践培训的教育体系。信息化时代之下我们也可以引入应用系统软件或技术手段,形成健康有序的实训环境,在可能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结语
  电子商务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而教育正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我们要明确校企协同机制的作用,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企业需求的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当然,在未来的研究当中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