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美风

  [摘           要]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助力国家发展,服务社会转型。专注于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趋势。即应树立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构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专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和管理以及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8-02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技术人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实践教学显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并且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专注于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实践教学实施目标“简单化”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限于培养学生“具备应付工作岗位浅层技能”。高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在长期以来就业导向影响下简单化为培养学生能够应付工作岗位或者是应付特定工作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就实践教学而言,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就难免着眼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有时连这个基本目标也难以达到。虽然,校外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就高职院校目前校企合作的情况而言,毕竟也只能是停留在培养学生某个工种技能的熟练操作层次上。无论是校内的实训课,抑或是校外的顶岗实习,都仅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的“操作工人”,培养某一个特定岗位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实施流程“单一化”
   此外,“讲解—示范—训练”是诸多高职院校实训课的一般流程,熟练的操作是实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如此一来已经和技能培训并无二致。长期以来,国家对高职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于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借显而易见的量的增长来明确高职的存在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考察点就是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在这一导向下,高职院校将如何增加实训设施设备、增加时间教学的课时量,建设实践、实训实习基地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
   (三)实践教学内容“条块化”
   在我国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表现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技术应用)”的“三段式”模式,也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构建的。学生通常先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然后把这些知识与技能再运用到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遵循“先基础再应用”“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教学组织逻辑,这种框架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殊途同归,实质仍然是以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往往是分离的、孤立的,每一项单一的技能之间是割裂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探索
   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是基于各类在高职院校中影响广泛的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意园/创业孵化基地)为基础,开展以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虚拟运营或实际运营为形式,以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实践教学。
   三、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
   (一)树立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需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其培养目標定位。高职实践教学需要坚定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性的职业能力
   高职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但是,职业所要求的技能并非单一的某一道工序,并非单一的某一个工种,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应该培养具备整体性职业能力的人才,才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积极观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而言之,对学生而言,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为职业发展积攒潜力;对企业而言,所需要的人才不是一个能够熟练操作的工具,而是能够根据客户需要,解决客户问题、解决公司问题的能动性的工作者;对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工作者而言都极为重要。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体现在所从事的技能技术领域中不断的优化和改良中,在不断的优化和改良中精益求精,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延续。不弃微末,从点滴做起,这样才能将工匠精神系于每一个中国一线工作者之身,才能垒起中国制造的品质。
   (二)打破“三段式”实践教学内容结构,构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旨在形成关于工作任务的整体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化模拟和岗位独立实践三个层次阶段。通过三个实践阶段,学生可以合理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开创和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着眼于职业能力整体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建设应以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作为核心。工作项目是指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中分析和整理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任务。项目化实操主要是经过了综合实践课程阶段掌握了整体性的操作技能之后,开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化运营项目中。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所以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项目化的模拟运营或实际运营中,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或运营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小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学习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学,培养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岗位独立实践阶段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之后,参与行业、企业的岗位实习,或者是独立的开展项目实际运营。岗位独立实践阶段,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深入生产、工作的一线,了解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设备操作、组织管理要求等。
   (三)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需要许多条件的保障,本文选取“观念”和“制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系统。观念层面主要是解决对实践教学功能的认识问题,制度层面主要是说明良好的评价制度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形成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系统,需要政校企的通力合作。
   从观念上而言,必须明确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于培养学生“工具”性的操作技能。单一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仅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某一操作工序,而无益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更不利于学生形成独具个体性的实践知识。只有高职院校培养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具备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开拓意识,才能垒砌“中国制造”的品质。再者,在21世纪,专注知识、专注创新的今天,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对于每一个立足社会的人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能。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作为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基本能力纳入。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零散的存在于课堂内外的教学,根源在于缺乏高效、统一的保障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才能引导高职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将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李德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美]赛诺,[以]辛格.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M].王跃红,韩君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德]卡马·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刘洪涛.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10]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1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梅偉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