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解构与传播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丽珍 廖保华

  摘 要:近年来,我国有上万的传统村落正在消失,古宗祠作为传统村落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文化的传承基地也正在消逝。古宗祠的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也需要前沿技术的支持。本文在数字技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拟对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文化、建筑选址、空间结构、建筑装饰、营造技术等进行数字化解构,把复杂的古宗祠建筑文化更形象化、更直观化地展示与传播出去,并尝试建立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开放式数据库模板,为专家和学者研究提供便利,也为构建社会文化资源库服务。
  关键词:南岭走廊;古宗祠;数字化
  南岭走廊由费孝通先生1981年12月在中央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并称中国“三大民族走廊”,汉、瑶、苗、侗、壮等十多个民族在此聚居,中原文化、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激荡,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此交汇。南岭走廊古宗祠作为供奉祭祀、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是地域文化艺术展示的基本舞台和传承的主阵地。
  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体制到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传统农耕文明为基石的传统村落正在土崩瓦解,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祠文化传承也正在消逝。古宗祠将成为无法永存与再生的文化遗产,如何运用数字解构技术将其转化为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帮助人们建立一种行为,一种建立在每个人心中的宗族文化行为,成为笔者研究的重点。
  数字解构技术是数字重构技术与数字解读技术的融合,数字重构技术是对研究对象的不同元素、构件等进行构思设计和缜密拍摄,运用数字技术对拍摄素材进行无缝对接,虚拟重现主体形象,即为视觉重构;数字解读技术是将虚拟形象采用语言、文字、动画和交互等方式解读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目前,数字解构技术主要运用于影视作品及一些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标志性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复原及修复工作。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解构需要研究者深入了解南岭走廊地域文化、古宗祠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特色,缜密布局设计思路,解读符合大众艺术审美,是设计、人文、技术和传播等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对宗祠文化、建筑文化、地域特色和视觉艺术等多维度的诠释与解读。
  1 研究意义
  一是方法论上的意义。本研究以分布区域较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富于个性、在综合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文教传统观念等方面均有独特魅力的南岭走廊古宗祠为研究对象,既有聚焦综合艺术载体这个“点”的意义,也有涵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较广区域的宏观“面”的意义,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更具有多重文化艺术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延伸及拓展空间。将数字解构技术运用于点多、量大、面广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
  二是现实意义方面。本研究不仅是对南岭走廊的古宗祠艺术的解构与传承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将探索建立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开放式数据库模板。这将是探讨文化遗产服务公众和专业研究的有效、便利路径,让不可接触或不能“见天日”的建筑艺术珍品面向公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服务。
  三是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传播的人虽多,但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名文化遗产上,而对于地域性文化遗产或民间艺术研究较少。本研究将是首次运用数字化解构技术来研究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构建南岭走廊古宗祠数字化资源平台和传播模式。
  2 研究内容
  2.1 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数据采集
  首先,走访南岭走廊各乡村县市,实地考察不同民族现存古宗祠建筑艺术资源。其次,运用拍摄、三维建模、抠像等数字化分解技术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宗祠建筑艺术进行数据采集,分层保存素材。
  2.2 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复原
  运用三维建模、材质渲染、调色、剪辑、合成等数字化重构技术对各层之间的素材进行无缝对接,复原古宗祠建筑艺术,建立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据库。
  2.3 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开放式数据库模板建设
  首先,创建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网站微信平台。其次,创建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字化博物馆,展示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传承,吸引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对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公众和专业研究者的获取提供便利。
  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3.1 重点
  (1)运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现代数字设备,以文字、照片、影像、绘画等方法对南岭走廊古宗祠艺术进行数字化收集和资源发掘,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研究。
  (2)运用数字技术软件对南岭走廊古宗祠艺术特征进行再现,在此基础上运用艺术设计手段对南岭走廊古宗祠保护、传承与应用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开展虚拟复原与修复;二是结合现代设计技术、把南岭走廊古宗祠的独特艺术符号及元素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中,努力在传承中保护、在借鉴中创新。
  (3)构建南岭走廊古宗祠艺术网络资源与传播平台,如网站、博物馆等,促进南岭走廊古宗祠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3.2 难点
  (1)南岭走廊区域广、古宗祠数量多,需要组织大量人力资源、花大量时间实地考察、进行数字化收集和资源发掘。
  (2)概括和提炼独具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的艺术符号、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传播与应用研究,需要以对南岭走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为前提,需要对不同对象进行全面比较研究,也需要根据历史文化艺术的本来面貌、结合时代审美及认知习惯进行深度加工。
  4 结语
  第一,将数字解构技术应用到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上,是一项在技术层
  面更为深入的研究项目。古宗祠建筑艺术需经过谨慎的构思与设计后,根据其宗祠文化、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建筑构件等分开拍摄,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抠像、三维建模等数字化分解,即准确地提取与分离,然后运用剪辑、调色、合成等数字化重构技术对古宗祠建筑进行虚拟重现。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研究内容的专业性有机结合,形成切合主体与客体实际、更具时代特点的技术路线。
  第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课题选择被学术界忽视的地域传统艺术资源——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解构技术构建南岭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模式,建立南嶺走廊古宗祠建筑艺术数据库开放式模板。其目的不仅是对传统优质艺术的再现,同时注意把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区域文化自信、促成区域文化自觉相结合。
  第三,预期研究成果的普遍适用性。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不仅是当前较为完善、科学、适合其他地域传统艺术资源数字化研究的新模式,而且对地方政府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管理、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01).
  [2] 刘派.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李丽珍(1980—),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湘南民间艺术和广告设计。
  廖保华(1975—),男,湖南郴州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与公共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