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伟丽

  [摘要]现阶段,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也为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奠定了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氛围不理想、企业实习环境复杂、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双师型”教师较少、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从企业文化引领、师徒共同实习、加强学校教育、以师育徒、科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乔伟丽(1976- ),女,河南濮阳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5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XSZ099)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1-0093-04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联合授业与指导的形式,以技能传承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2018年教育部先后遴选、确定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已经得到了实质性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对接,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密切关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氛围不理想,缺乏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环境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个体经营者盲目追求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对个人、企业、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进一步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整个社会来看,没有形成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如果让学生列举出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说出个体商户无证经营、售卖过期食品、管理层不作为等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虽然个人道德很重要,但现实情况与课本内容相差较大,倘若完全按照课本要求去做,则会与周围环境出入较大,进而被周围人视为“异类”。
  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尴尬地位,高职学生是被本科院校“淘汰”的生源,社会对高职学生一直存在偏见,将他们等同于差等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受此影响会产生自我误判,进而自暴自弃。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功利化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于道德模范、行业优秀者,高职学生往往对明星、偶像、游戏更感兴趣、更为了解,加之职业道德内容较抽象、枯燥,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了解。
  (二)企业实习环境复杂,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管理力度不足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鼓励学生前往企业顶岗实习,部分院校安排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时间,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单位分布在各个城区,甚至少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在其他城市,实习企业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学生是在国有企业实习,部分学生是在民营企业实习,实习环境较为复杂,高职院校难以集中管理学生。与此同时,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特殊性,企业无法以正式员工的标准管理与约束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面临岗位工作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自身的道德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对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设置较少
  部分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人才培养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讲授与技能培训,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够重视,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认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是企业可以直接或者在短时间内获得的,企业在招聘、用人时也往往更看重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这两个因素对于学生实习与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高职院校仅仅针对服务性较强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并未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大多数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仅仅被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课时较少,并未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与此同时,国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内容较为空洞与抽象,一般从社会本位角度解释职业道德,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专业岗位特点与实践教学情况,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典型案例,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过少,仅仅停留在道德知识传授层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育缺乏实效性。
  (四)“双师型”教师较少,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成人高校发展而来的,办学经验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基础薄弱。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之前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行为的课程,但一般由其他课程、专业教师兼任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对职业道德行为认识有限,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統性、整体性规划,不能从专业角度解释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职业道德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对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目前尚无统一、合适的评价标准。在这一情况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评价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时,多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片面追求对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的考查,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行为。虽然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在校表现突出,但是在实习与工作期间却因为种种因素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现有评价体系不合理。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仍以传统笔试这一评价方式为主。仅仅以笔试成绩评价与考核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与行为,这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考查,对学生能力与行为考核力度不足;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教师评价、轻视其他教师的综合评价。由于现有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方式不合理,因此,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职业道德行为教育水平。因为现行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性,所以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水平与效果显得尤为困难。在这一情况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容易被忽视,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路径
  (一)企业文化引领,在实习中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
  第一,引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作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环境。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爱心社、服务师生等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第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公司基本价值观、企业风格、行为规范等综合体。正是由于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和群体意识的凝聚力,才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实习过程中,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通力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多组织企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明确职业定位;高职院校与企业也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中,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
  (二)师徒共同实习,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管理
  第一,提升“师傅”水平。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师傅处于相同的工作岗位,工作交流较多。而师傅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此,企业在选择企业导师时必须认真甄选,要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员工。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师傅的行为,鼓励师傅不断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如此一来,学生在与师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师傅良好的道德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以师傅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准绳,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检验与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
  第二,重视学生亲身实践。职业道德是行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的行为守则,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践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学生亲身体会替代传统“说教式”的讲学,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效果更为明显。在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期间,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共抓实习,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感受、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提高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比例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部分服务性强的专业,应该在每学期都安排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在校学习阶段。一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如在进行“现代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入售前、售后服务礼仪等内容。二是每学期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公开课,增加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课时。三是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将职业道德行为纳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行为。
  (四)以师育徒,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针对“双师型”教师较少、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协调,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每学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前往企业工作、学习。企业的人事部负责审核与安排企业导师,选择精通岗位工作、责任心强、为人公正与热情、在工作中自觉体现企业文化的员工作为企业导师。在教师到达企业后,企业导师应该帮助教师尽快上岗,了解岗位的职责与要求;指导参训教师的工作方法,协助其解决工作问题;多与参训教师沟通,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培训期间,参训教师需要了解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要熟悉工作流程,严格遵守企业制度;要主动与企业导师沟通,定期向导师、学校汇报学习心得。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企业导师指导方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力。
  (五)科学评价,建立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复杂的特点完善现有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而非仅依靠过去期末笔试一类的终结性评价,适当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将学生日常考勤、纪律考勤、服务态度、责任意识、日常行为规范等纳入形成性评价范围内,增加形成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将企业、社会纳入评价主体范围内,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与社会实践情况、企业实习表现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客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要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引入、宣传企业文化,提高职业道德行为方面的课程比例,打造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郭平,薛亚平.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的构建[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1-3.
  [2]刘冰,王松林,田文波. “双元主体、现代学徒制”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21-124.
  [3]宋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企主体育人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98.
  [4]袁建勤,田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7(2):18-21.
  [5]张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析[J].吉林省經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130-131.
  [6]周曦.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