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表现及应对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蔡 田永民 邓媛

  [摘           要]  从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出发,探讨目前新疆高职学校可能出现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针,希望可以从实际上改善目前新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弊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应对对策;吐鲁番;新疆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226-02
   从古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在各项以高等教育为主要教学方向的学校中,素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已经非常急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针对此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作者本人身份是援疆教师,所以以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粗浅地研究了该学院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从表现行为出发,提出现存的优势和不足,对日后可以改进的空间进行分析,对日渐提高的人文素质要求作出一定贡献。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需要贯彻的教育方针。所有关于教育方面的国家会议都始终贯彻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对学生做好素质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会学生承担起日后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相应地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为学校营造起夯实的素质教育氛围。
   (一)人文的含义
   人文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指的是人本身,另一个指的是为了培养相应的人而设立的一些学科和课程。这两者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了想要培养的人的方向才能够相应地决定文化的课程内容[1]。
   不过东西方对于人文这一个词语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其中相同的是贯穿始终的理解,都体现了人们对人性的一种良好表现的追求。
   (二)素质的含义
   素质一般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中获得,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的一些基础,但同时也外在地表现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它不仅是受先天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后天的教育影响下,能够不断地形成更加稳定和优秀的素质表现。所以综合来看,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一些品性品格。由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响作用,形成现阶段人的具体表现,表现为修养、气质、品行等。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内涵
   对高职学生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在对人文素质的深刻理解下,才能够很好地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在高校实行相应的教育之前,首先要对教育部发表的相关文件进行彻底的研究和分析,明确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是: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和文化培养,如美术、历史等方面,综合性地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提高,包括审美情趣、科学素养等[2]。
   (一)人文知识教育
   作为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人文知识教育,它决定了整个教育的方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从前不知道的一些人文知识,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更全面的思维体系,更好地感知人文知识文化和形成一种人文底蕴气息。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也覆盖了学院的大部分知识教育,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公开授课等多种方式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
   (二)人文思想教育
   人文思想主要偏重的方面是思想教育方面,意在塑造学生的思维体系、想象力和创造性等。从这个角度和途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能够很快提高他们的品性修养。并且教学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兴趣,能够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教育收获。此方面人文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日后步入职场增加就业的优势。
   (三)人文精神教育
   最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人文精神。它是属于一种比较抽象的素质教育追求。最浅显的就是学校要求学生养成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性和态度,做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要务实不能务虚。人文精神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就是要平等和谐地处理自身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在这种关系中树立自己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和心理。
   (四)人文方法教育
   人文方法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所积累到的一些可以用于生活和实际当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自身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如何思考,并且如何切实地去快速解决,所以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思想、行为和能力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高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其实是针对就业进行的,重点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快速就业、适应岗位要求的针对性人才,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此目的而走向极端化,不能摒弃所需要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专业性的只针对就业技能进行培养。要教会学生去做人,在接受教育期间思考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教育的根本实际上是育人,要从这样的认知出发,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从大环境上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从办学之初开始,功利主义氛围非常严重,所以一般来说教学具有片面性,由于自身局限会导致发展空间很狭小。但是在高职教育学校推崇人文素质教育的话,就能够扩展学生教育的宽度和广度。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完成就业针对性的教育,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自身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塑造。    (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教育的现状是,高等教育学校越来越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所有的教学培训和考核指标都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而考核的内容都是相应的知识文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一味地追求成绩的思想观念,忽视素质教育。而如今我们的国家社会逐步重视起素质教育,就能够将教育的方向引领到正确的路途上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恰当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并且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体系是在专业学习中很难养成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健康的自由发展是教育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曾经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想法。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需要有专业化技能比较强的人才,但是也要具有普遍的素质基础。所以在高校中适当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能够确保学生具有进入社会的基础条件,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技能水平,如社会、人际等。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分析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的教育设置越来越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而决定,所以忽视了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设置。在学校所进行过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念都呈现良好的标准,也有比例比较大的学生认为,想要接受更好的思想素质培养以及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对社会人才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标准,并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和指导有较高的认同感,这些都体现了学生较高的爱国热情和健康的思想体系。
   但是仍有很多的学生对时事政治以及社会资讯等方面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学生比较偏向于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有一定的局限,学生们偏向乐于接受网络讯息和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方式,对于单向的输出方式接受度不高[3]。对动手方面的操作积极性较高,但是对纯理论化的,或者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差距较大的内容接受度不高。
   五、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念是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动作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觀念,从思想观念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最终的目的。教育发展方向的出发点必须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想要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从源头上重视起来,学校不能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教育,要从学校出发,多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考评指标,多创造一些能够满足学生提高素质发展要求的环境和场合。
   社会上逐渐出现的一些新闻报道,让大家觉得目前社会处于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状态,所以作为一个为社会培育人才的场所,更要将这个观念贯彻到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当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重视人文精神的人才的时候就能够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能够引起从上至下的重视。并且通过学校广泛的宣传,能够促进社会对这方面的重视,提高全社会人民的人文素养。
   (二)强化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意识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比较高,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灌输,只是通过课程教育和学术培养是不能够很好地达到相应的目的。要相应地采取一些新的技术方法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同时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意识。在高职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不应当是一种机械性的任务来完成,而是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思想培育方向。它应该要作为一个指向标来引领着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和素质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从口头上来宣扬,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将观念落到实处。
   (三)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施
   对于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专业知识教学的新式教学方向,其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但是其主要的方式还是要通过师生传授,教师应该从教学方式、课堂环境、课后任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场所的结合,从思想创新、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娜.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陈艳芬,杨珊.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完善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121-124.
   [3]刘丽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8,39(2):112-114.
  编辑 张 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