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中职学生班级管理中“仁爱精神”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沙原

  [摘           要]  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结合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关    键   词]  仁爱精神;班级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52-02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博大精深,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仁爱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仁爱精神”为导向,从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入手,丰富班级管理制度;以“仁爱精神”为基础,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细节,抓主干,顾群众;以“仁爱精神”为营养,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让“仁爱精神”融入学生个体,也让学生成为精神的传承者。
   一、以“仁爱精神”为导向,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仁爱,谓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情感。大部分中职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成长发育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阶段,“三观”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鉴于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正确合理运用“仁爱精神”,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我校有着七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仁爱、和谐、尚美、进取”的校风与“博学、笃行、仁爱、惠众”的校训。在这样有着仁爱文化为向导的教育、教学背景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了相对良好的环境基础和条件。中职学生身上担负的不仅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体现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修养,“仁爱”精神的指导正是顺应了护理专业中职学生的发展要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抓住“仁爱精神”的精髓,丰富班级管理内容
   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上,以“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为基本思路,抓住“仁爱精神”的精髓,即宽仁慈爱之心,确立适合现阶段学生发展、成长的班级管理制度。
   1.班主任重视自我仁爱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心骨。首先,自身要体会精神核心——宽仁慈爱,配合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学习与活动的开展,立足于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考核考评工作。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同行优秀班主任的带班经验,也要学习所带班级相应专业的一些知识,以便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学习指导,学以致用,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2.学生管理制度重视融合“仁爱精神”
   把“仁爱精神”运用到学生日常活动管理制度中,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设立学习管理制度与生活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水平。实施仁爱的推及要建立在两个原则和前提之上,一是人道的原则,即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尊重别人的人格;二是理性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是非、善恶、美丑这样的基础上。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与儒家思想仁学在现代的意义,将学习管理与生活管理分开,有利于部分理论学习能力偏弱,但实践操作与生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适合发展的空间。开展班级奖励制度,制度的评选标准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班级活动以及个人考勤成绩纳入评选的标准。这样不仅尊重人道的原则,也体现了理性的原则,从侧面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进取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以“仁爱精神”为基础,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将“仁爱精神”融入班委的选拔与任用工作中
   1.班委的选拔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班委的选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仁爱精神”为向导,落实到自身修养这部分具体内容中,创立了班级管理人选的考核标准。采用自我推荐的方式确定第一届的班委名单。第一学期半期结束后,根据班委的表现进行改选。在改选前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利用班委会,将“仁爱精神”与传统文化在现代人事管理的具体情况简化地传递给各班委,强调作为班级带头和表率班委应该先考查自身的行为规范,再进行对其他学生的管理工作。根据班级现状分析班委工作集中问题的两方面表现:班委的自我管控与工作的表率,并提出班委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主动提出离职。教师尊重离职班委的意见,并找其谈话,做好思想工作,然后進行新的推荐选举。
   2.班委的任用管理工作
   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在过去的学习中因种种原因,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诉求,更缺乏自我检查意识,因此在行为习惯上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但当教师真正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去聆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帮助和教会他们自我检查,就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不是他们要和老师对着干,只是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博取他人的关注。所以,我认为仁爱文化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班长与团支书的任用、管理上,鼓励学生从自我检查开始,“吾日三省吾身”寻找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源。帮助班级管理的学生领导者改变工作理念——不是以一位班长的身份去管理,而是一名班级成员的立场去维护。教会他们如何让这个班级家庭成员团结起来。班级就是自己的家,大家相互爱护,一起建设这个大家庭。    (二)将“仁爱精神”融入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中国文化一向讲求负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是忠;对长辈、对父母负责,是孝;对家庭、对配偶负责,是节;对同事、对朋友负责,是义;对自己负责,是强。优秀的中国文化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方式紧紧同责任感相连。“仁爱精神”中爱护的情感也是对社会、对生活、对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形式。
   1.典型性学生的教育工作
   作为紧密与社会接轨的中职院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是为人处世之重。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应该懂得什么叫作“责任”,什么叫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单纯的年龄的增长,而是心志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所以在针对典型性学生的问题上,我坚持让他们自己分析在先,让他们自己意识到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意识不到自己犯错。作为一个人,应该并且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主动认识错误,接受惩罚,而不是教师给予的被动传递。这样的处理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方法,实施上较为困难,但是学生对“仁爱精神”的理解,对自我修养的提高却有着主动的效果。
   2.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班级管理上坚持开展半月总结,全班以自评的形式对自己的行为日常打分,在期末的个人考勤成绩中代入一定比例的自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这种“仁爱精神”的渗入,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与修养的培养,更能让学生自己看到变化,注意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社会的主人翁意识。成长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绊绊才是常态,有了责任意识,有了敬畏之心,学生的思想修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以“仁爱精神”为营养,丰富班级文化建设
   (一)营造“仁爱精神”与班级文化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班主任的引导和选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班级文化的确定。作为语文教师,我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动“仁爱精神”与班级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实践中,首先,确立以校本文化为主导,重视“仁爱精神”的发扬。在新生入校第一课上就代入了仁爱文化的讲解,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观念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拉近学生主体与文化本体之间的距离。在学生早读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加入“仁爱精神”的传统文学作品的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学校的晨会班级展示上选择诗人李白的相关作品,配以学生生动形象的表演与传统音乐背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在学校举办的教室文化大赛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我,选拔体现“仁爱精神”的诗词,学生自行书写,不仅宣扬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自信。
   (二)“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与校训的统一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重视以校训“博学、笃行、仁爱、惠众”为引导,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
   1.利用学校历史教育学生
   我校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建校过程中有太多的历史“故事”,太多的优秀案例值得给今天的学生讲述。利用这难得的资源,我在班会和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反复将学校曲折与辉煌的发展历程与现今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加以对照,让他们知道,现今的美好生活是一代又一代学校人奋斗的成果,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2.借助学校资源传承“仁爱精神”
   合理利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造的良好条件启迪学生。如校史专辑影片的播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学校历史与“仁爱精神”传承的途径;每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相关活动,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加强学生对“仁爱精神”了解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投稿的形式展示本班班级文化;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校刊的编辑、投稿工作等。这些日常活动的参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内涵,同时理解校训“博学、笃行、仁爱、惠众”的精神,在教育影响上弥补教师个体影响的局限性。在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现在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做出的成绩,也是在为以后的学子打下基础,文化是传承的,学生也是“仁爱精神”传承的一员。
   四、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之迅猛,思想文化冲击来自不同的方面,学生的成长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他们成长的基地,教师作为他们成长的导师,给予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的学术知识,更是为人处世,做一名合格公民的引導。“仁爱精神”的合理运用有效提升了教师对班级管理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集体为文化圈,让学生在感受千年文化传承的同时,成为“仁爱精神”的传承者。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有正确“三观”,全面发展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立群.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8(1).
   [2]姚永明.仁爱文化与青年责任意识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