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宜兴朱泥大红袍简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紫砂壶颇受文人雅士所推崇,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它除了展现特殊的技艺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由于在紫砂泥料中,朱泥的精品——大红袍非常罕见,因此作品也日渐稀少。
  [关键词]紫砂;泥料;朱泥
  宜兴紫砂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有着六百多年的紫砂史。紫砂壶从明朝至今,从第一个制作紫砂壶的人供春起,形成了一个传承技艺的体系,一传十,十传百,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直传承至今,为今日的紫砂壶工艺品奠定了扎实的制作基础,使紫砂壶从宜兴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饮茶文化的发展以及泡茶方式的演变,茶文化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人们在泡茶、倒茶和分茶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各种各样富有深刻含义的奇妙茶语,而且还可以出现形态各异的茶汤现象,可谓妙不可言。在茶道中品位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将人生中的五味和情感在茶文化中一一体现出来。
  宜兴丁蜀地区的紫砂矿源储藏丰富、种类繁多,素有“五色土”“富贵土”之称。发展至今,紫砂壶造型万千,各有特色,正是因为有了造型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会这样珍贵,再加上其为手工技艺,所以每一把壶都独一无二,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紫砂壶的泡茶功能更是如虎添翼,展现出了紫砂壶高贵不俗的雅韵。近年来众多高水平的技艺人员涌现,为宜兴的紫砂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宜兴紫砂的天然矿源丰富多变,矿脉一层层各不相同,多像五花肉般呈现,厚度也各不一样,且掘之较难,所以藏家对每一把壶,特别是泥料产生了疑问。因此,对紫砂壶的收藏以及使用价值感到迷茫。
  紫砂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而传承至今,在紫砂泥料与紫砂壶艺的相辅相成下,紫砂壶作为紫砂陶工艺中的杰出代表,颇受世人喜爱。特别是近年来紫砂市场出现了一股潮流,或者说是热门的紫砂现象,那就是“大红袍热”,但是所呈现的作品、泥料、色泽,不尽相同,因此众说纷纭,各不一致。我们作为宜兴市唯一从事紫砂大红袍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宜兴市大红袍紫砂研究所”有必要发出一些声音和观点,把我们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理论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众多的藏家和紫砂爱好者在雾里看花中对“大红袍”概念有一些新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
  宜兴紫砂矿分“紫泥”“段泥”“红泥”三大矿脉。所谓大红袍泥料属于红泥矿中的分枝——朱泥矿,如果以宜兴地区朱泥的产地来分,大致分“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川埠小煤窑朱泥”,这些朱泥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泥料、色泽、质感、特性各不相同。我们研究所经过多年的考证及收集明清以来的历史遗留器皿和残片发现众多的紫砂矿源中并无固有的大红袍原矿,历史上遗留的大红袍作品,色泽艳丽,温润如玉,作品呈大红色,且以光素器居多。考古发现,明代开始,在中国闽南地区出土陪葬物中,富人家都有陪葬朱泥壶。
  1875年,中国最大远洋船“泰兴号”在去欧洲途中沉没,经考古发现船上有大量朱泥壶,并有传说中的大红袍朱泥壶出现,后经法国拍卖,部分朱泥壶现存于香港茶具文物博物馆,可见在清代欧洲对朱泥壶之推崇和珍爱。为此我们曾赴香港实地考察。
  清代称何种朱泥壶为“大红袍”,有其一定的标准和原因。近年来我们研究所经过无数次的对比、论证,发现了一些大红袍泥的特性和标准。黄龙山朱泥是山顶黄石与紫砂矿夹着一薄层油脂泥,烧成后呈橙红色。川埠小煤窑所在地盛产青泥与朱泥,产量大,烧成后颜色娇艳亮丽,且有黑星。赵庄以出产红泥而著名,赵庄朱泥是烂黄石与红泥矿间的夹脂泥,烧成后色泽暗红,经研究及反复试验,我们发现古代大红袍朱泥实质是古人在黄龙山朱泥原矿的基础上自然风化后历经多次提纯,反复挑选出其中各种杂质、杂矿,工艺方式远远高于其他朱泥的制作方式,取其最精华的一支矿源,其泥料制作烧成的紫砂壶色泽与其他类朱泥不同,其色泽大红如血,娇艳亮丽,遇热呈紫红,泡养易包浆变色,泡养后表面更加绵柔光滑。朱泥大红袍壶既有紫泥的透气性,又有瓷器的细腻,泥料娇嫩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仅五六成的成功率,古代朱泥大红袍壶及泥料工艺处理不好的话,热水冲泡,热胀应变跟不上容易开裂,所以明代就有温壶之说。研究所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优化了练泥工艺,克服了缺点,所以提高了大红袍各种器型及大容量壶的制作成功率。
  大红袍紫砂壶不仅保持了聚香气,保茶汤之优点,还具备茶叶不容易变质的优点,这得益于大红袍泥质的双气孔链状气孔的特点,这就像烧了一锅菜,如果用盖子盖住,菜就容易坏,但如果打开盖子,空气流通了菜就不容易坏。大红袍泥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因为是双气孔,可以增加空气的流通,所以茶叶不容易变质。我们研究所提纯的泥料,在保证其众多优点的基础上,更注重于气孔的优化,使其冲泡把玩效果更佳。
  据多方考证,其实宜兴朱泥大红袍的命名来源于明末宜兴制壶艺人和闽南地区使用者,宜兴制壶艺人在严格提纯大红袍泥制成紫砂壶后,起初也叫朱泥壶,只是与众不同,色泽特别漂亮而已,一直也未單独命名,在偶然一次使用中,不小心打碎其中一只大红袍壶,后有了惊奇的发现,宜兴其他类的紫砂壶打破后截面的颜色和表面基本差别不大,或表面颜色和截面反差不是特别强烈,但大红袍壶的表面呈大红色,截面居然呈紫黑色,让人极为震惊。壶体表面的大红色犹如一件外套,“古人称袍”,披在紫黑色的壶体上,反差极为巨大,所以称为大红袍,后期也因为纯大红袍泥制壶成功率太差,也曾用“粉浆”的方式把大红袍泥作为化妆土粉刷在其他泥料的壶身上,从而更加贴近大红袍泥的名称。
  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懈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紫砂壶的造型可谓是形态各异,造型艺术融入了千百年来历代壶艺大家们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和智慧,散发着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美学气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诸多制壶大师,将其全部精神情感寄托于世间万物,在灵活生动的动物、树木茂盛、花草争艳的自然界中,将天然情趣升华成雅致,将制壶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其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赋予紫砂创作中。
  参考文献:
  [1]曹君.茶文化视角下的紫砂壶艺术设计研究[C].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A],2015.
  [2]张菊仙.紫砂雕塑 壶艺装饰[J]. 天工, 2017(3):88-89.
  [作者单位]宜兴市大红袍紫砂研究所
  (编辑:刘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6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