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前提和重要环节。除了对极少数严重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大多数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以便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为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选取最普遍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根据心理健康测评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并进行效果的评估,以求切实有效地帮助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88-02
   一、研究背景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于2015年起使用由方晓义教授团队所研发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针对入校新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并对一级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由方晓义教授团队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确立量表维度、内容效度评估发展量表项目、预试与修订到最终形成正式量表,再由专业团队开发为应用系统,包括三级筛查、22个指标维度,96道题目,量表模型结构合理,各项目区分度良好,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要求[1]。
   (二)测试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整理三年心理健康测评数据,剔除可能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出现的躯体化这项生理指标。本文选取了三年心理健康测评中处于前三位的敌对攻击问题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
   (三)敌对攻击的概念
   攻击(aggression)是指给其他个体造成了心理或生理伤害的行为[2]。心理学家试图理解攻击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整个人类社会的攻击行为。
   攻击研究的一个重大事实是,有些人总是更富于攻击性。一类研究考察了基因对攻击行为评定上个体差异的贡献。例如,他们比较了同卵和异卵双胞胎在攻击性人格方面的相似性;在其他的研究中,通过对被收养的孩子的测量比较了天性和教养各自的作用[2]。这些研究通常都表明遗传因素在攻击行为上的强大作用[3]。
   (四)敌对攻击的影响因素
   性格外向的人爱交际,情绪情感能及时得到合理宣泄,这有可能减少攻击性的发生,所以性格越外向,攻击性越低,对周围事物敌对和愤怒的情绪也会越少,同时这类人爱讲话,言语攻击行为比身体攻击行为表现要明显。总之,攻击行为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3]。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的控制系统作用弱化甚至消失,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大众传媒与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人的生活造成负性影响[4]。家庭教养方式直接或问接通过人格、自尊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5]。此外,家庭经济收入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一个方面[6]。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8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的敌对攻击问题名单为范围,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招募,共招募27名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其中男生4名,女生23名。
   (二)研究工具
   本文选取AQ攻击性行为问卷,该问卷为自评问卷,包含4个维度(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29道题目(T9与T16为反向记分),采取5级评分,由被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自评,总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攻击性程度越高。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7[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标达到测量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方法
   对招募的27名团体成员用AQ攻击性行为问卷进行前测,发现这27名学生均在性格、情绪、家庭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初步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方案进行讨论和推敲,形成正式辅导方案。
   方案分5次进行,以期在团体特有的场域的作用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性格、情绪处理和感恩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进而降低其敌对攻击程度。
   在5次辅导结束后,对27名团体成员用AQ攻击性行为问卷进行后测。
   (四)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对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结果表明,前测和后测的均值分别为73.37和51.48,均值比较的t值为2.618,P值为0.015,小于0.05,因此,前测和后测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前测得分显著高于后测,说明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敌对攻击程度有显著的下降。
   四、讨论
   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每一次的活动,可以感受到辅导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1次活动中,学生大致了解了团体活动的领导者、助手、觀察者以及团体活动的流程,初步建立了团队,进行了心灵的自我探索,完成了团体契约的签订,达到了从相遇的陌生→暖身的接受→共享的认可→组内的熟知→团体的信服的转变;第2次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表演或观察得以认知与反思,通过主题投射连环画探索了自己的性格、爱好、当下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完成了对自我人格的探索,领导者与助手也感受到了学生对未来规划的迷茫与无知,感受到学生迫切需要支持、理解、鼓励与指导;第3次活动中,通过分享缺席问题及因缺席推迟2小时而需要经历等待的心理感受,看到学生当下心情及通情达理的言表,通过分享情绪卡片觉察学生当下的心情,通过“情绪连连看”引导学生理解情绪无好坏,皆是正常心理反应,只是引发的行为后果有好坏,通过“同学帮帮忙”活动看到学生思维的成长与自身的思考,最终使学生对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当下、感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这五点有了新的思考;第4次活动中,通过分享偶像引出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家积极向上,通过穿越火线的游戏使学生在配合与互助中激发自己的潜力,树立团队意识,面临困难不放弃,相信自己,不过分低估自己,在不断的尝试中认识自己;最后一次活动以珍惜和感恩为主题,通过划掉人生中珍贵的五项事物和填写感恩卡两项活动,将5次团体心理辅导推向了高潮,对珍惜和感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辅导结束后,对27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与辅导前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学生的敌对攻击程度显著降低,这说明为期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学生敌对攻击问题的干预有着一定的效果。
   五、结论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增强学生控制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珍惜,从而降低学生的敌对攻击程度具有良好的效果。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方晓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1):111-118.
   [2]倪凤琨.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66-71.
   [3]支愧云,陈永进.敌对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2-85.
   [4]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244-245.
   [5]陈欣,杜建政.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4):798-801.
   [6]郑崇泉,石雷鸣,王洪军,等.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8,31(4):264-267.
   [7]刘俊升,周颖,顾文瑜.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青少年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49-451.
  编辑 张 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