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信息已然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媒介,并且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全覆盖,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针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60-02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机械制造又是制造业的基础,其以实体经济的形式保障社会各项事业稳定有序地进行,并且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注重制造类教学质量,不仅能够保障我国机械技术不断地提升,还能够确保我国机械制造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就机械制造类课程来说,其应用性非常强,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那必定很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则能够很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资源分类不平衡
   受到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信息化教学主要依托于各种信息化设施设备,但因为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信息化设施配置上必定会有很大的倾向性。例如,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基本能够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覆盖,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就只能选择部分学校进行信息化试点教学。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教师文化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接触到的高科技产品也比较多,所以学生愿意主动了解和接触信息化教学这种新颖的事物,而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教师的思想相对保守,不愿意做出改变。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条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购置设备和进行多媒体建设,但因为缺乏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这些设备设施的作用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教师并不会应用这些设备设施组织开展教学,只会简单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视频和图片。一直应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新鲜感,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很难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高职信息化教育依旧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纷纷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并着手于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教学的高效开展必须有各种信息化设备仪器作为支撑,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都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化条件差异较大。例如,一些办学效益好的高职院校,其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比较早,并且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他们凭借良好的信息化师资和先进的技术条件领跑我国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1]。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则是处于不具备或者是正在准备的阶段,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职机械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手段和内容没能有机统一
   在高职机械类课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要想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认真仔细地备课,将教学手段和内容有效结合,不然很难将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基本都是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PPT课件,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用心制作符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课件,那必定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效果更进一步提升。如果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仔细,那将会导致课件内容和讲课内容存在脱节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条件,注重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首先要求高职校领导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其中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教学质量[2]。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想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与时俱进,合理开展信息化教学。其次需要不断进行信息化教学条件的完善,就硬件设备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建设投资,以此来为信息化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基础。就信息化教学师资力量而言,需要加强教学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尽快建立教学水平高和信息化能力强的机械类课程师资队伍。
   (二)积极进行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相比较于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愿意接受新型的学习模式。所以,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将部分学习内容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可以将课后复习和预习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预习作业上传至这一平台上,如在钳工教学实习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将实践教学在预习环节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钳工在各种机械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技能,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整理学习内容,加深他们的认识[3]。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在平台上提出来,教师在线进行回答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推进,这样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三)合理地应用微课教学
   微课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补充,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机械制造知识的理解。微课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延伸到的教学重难点,如在車床传统系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重点,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学生很难有效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微课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对车床传输系统中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因为微课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所以很难面面俱到,不过必须得可靠和详实,对其中的某一重点知识应该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在实际微课教学中,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师可以应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有效提升课堂的灵活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因为微课具备便于保存的特点,所以只要将其保存在网络系统中,学生便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四)注重信息化教学形式的丰富
   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和单一,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模糊,并且会影响到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注重信息化教学形式的丰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和播放自己精心制作的PPT文档和图片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实物投影的功能,合理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讲授新课内容和评析学生的作业;在“机械制造基础”的重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通过编辑网络试题库和后台修改,最终生成电子试卷,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在线测验,评分也通过网络进行。通过这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必定能够促使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注重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还得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而要想更好地提升高职机械制造类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就得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还得让他们学会制作课程、采集和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得有能力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并且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技术[5]。信息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教师应用一些课件和信息技术,同时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选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刻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理想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类课程知识。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很好地融入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以及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玲玉,戴晓莉.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98-199.
   [2]吴国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140.
   [3]杨飏,张平芳.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婚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婚礼文化》课程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83-84.
   [4]祝雁冰.情感教学在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4):100-102.
   [5]靖娟,程志清,熊玲鸿.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1):220-221.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8317.htm